一 引入
一天早上的數學課堂上,學生們有的拿著剪刀剪,有的拿著彩紙折,有的拿著彩筆畫,有的在拼擺,有的在思索,有的在講解,還有的在指著圖畫講故事,興高采烈,好不開心,這真的是在上數學課嗎?怎么像手工課?這樣的數學課學生能學到知識嗎?這樣的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嗎?
二 背景
在教學中筆者時常觀察學生們,他們喜歡上體育課,學習跳繩,拍球的時候不厭其煩,反復練習,即使汗如雨下也興致盎然,最主要的是他們會主動琢磨研究跳繩、拍球的要領,然后很快進步提高,還會積極主動的和同伴探討技巧,進行比賽,事后還回味無窮,津津樂道。而在上數學課時不是做小動作,就是發呆;老師講的知識只聞其聲,不解其意;上課鈴響了磨磨蹭蹭,極不情愿地走進教室,郁郁寡歡,沉默寡言,下課鈴響了像小鳥一樣迫不及待地沖出教室,剎那間歡聲笑語;遇到問題束手無策,不知所措,答案單一只會抄書,就更不用說主動思考、比較創新了;提起學習,寫作業一臉愁苦,萬般無奈,見到老師就怕被批評、請家長。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感到深深的自責,同時我也在思考到底是什么讓我們的學生對學習有如此重的心理負擔?為什么學生們不喜歡上數學課呢?怎樣才能從小培養學生們的數學興趣,為他們打開一扇數學之窗,讓他們體會數學的魅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魅力呢?怎樣才能在學生們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一顆數學的種子,并幫助其生根發芽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決定采用新的教學方法,順著學生們的天性,讓他們走進數學,愛上數學。我決定改變教學方法,讓孩子們動起來。
三 實施措施
新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導,讓學生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樂中學、學中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們,讓學生們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我精心挑選了“有趣的七巧板”這一課,引導學生們自己找數學、做數學、用數學、樂數學。
四 具體過程
在學習了平面圖形后,我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草地上真熱鬧!小兔來了,小狗來了,小貓也來了,小羊、小鳥、青蛙都來了。原來今天小動物們在這里開“螢火晚會”。小動物們高興極了,唱起了動聽的歌。聽:喵喵喵……汪汪汪……吱吱吱……呱呱呱……
學生發出贊嘆時,我適時引導:你知道這些小動物是怎么來的嗎?我用多媒體閃爍拼成小動物的圖形提醒學生從這些小動物中找出我們學過的圖形,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其實都是由七塊圖形拼成的,通過多媒體將小動物各拆開成七塊圖形,再將七塊圖形旋轉、移動成一幅七巧板。
接著我通過多媒體創設生動的動畫情境介紹七巧板知識:七巧板是我國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圖形智力游戲,它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利用七巧板可以拼成300多種圖形,19世紀流傳到西方,被稱為“東方魔板”。讓學生欣賞用七巧板拼成的圖案,同時簡單介紹七巧板拼圖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美,激發了學生對七巧板作進一步探究的興趣與民族自豪感。
然后我布置作業:了解七巧板,看誰自己了解七巧板的秘密多,看誰拼的圖形最棒。學生們帶著滿心的好奇回到家中開始拼、擺、觀察、對比。第二天,學生們來到學校熱切地向大家介紹自己了解到的知識:七巧板中有幾種不同的圖形,每一種圖形各有幾個,5個三角形中哪些三角形的大小是完全一樣的,哪些圖形的哪條邊是一樣長的,這樣有什么用,有的學生還自己研究了怎樣用一張正方形紙來裁制七巧板,知道七巧板的發明者叫黃伯恩,知道七巧板也叫“唐圖”,知道第35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會標就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帆船等知識。大家七嘴八舌的交流、補充,小臉上滿是驕傲與自豪,這一刻我深受觸動,原來不是我們的學生不愛學數學,是我們沒有找到適合學生們認知特點和年齡特征的教學方法。只要喚醒學生們的求知欲,給他們以期待、鼓勵、信任,他們就能發揮出超常的能量,創造奇跡。
接下來我有序地帶著學生們開始用七巧板拼圖,首先用兩塊拼圖形。先拼一個正方形,學生迫不及待的開始操作。邊操作邊在小組內講解自己拼的方法,還會指導不會拼的同學,那個積極認真的模樣讓人看了感動。
隨后經引導觀察發現,拼成一個正方形需要用大小完全一樣的兩個三角形。學生們更激動了,有的又拼出了三角形,有的還拼出了平行四邊形,并且總結出了規律:用七巧板中的兩塊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出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看著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實踐,發現規律,感悟到學習在于不斷地自我探究之中,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我的心中充滿了喜悅。
接著用三塊拼圖形。鼓勵學生先獨立操作,試試自己能拼出幾種不同的圖形,然后再小組交流學習其他組員的拼法,并共同嘗試其他拼法。學生們積極探索,認真思考,不斷嘗試,有了許多新發現,如有的學生發現,選用完全相同的三塊可以拼成不同的圖形。
這樣充分發揮了每個學生的潛能,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然后請拼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五邊形的同學上前交流各自的作品,再請有不同拼法的學生交流。鼓勵學生用相同的塊數拼出不同的圖形,拼成同樣的圖形采用不同的拼法,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感受空間觀念、發展思維,并形成了初步的創新意識。學生們邊拼邊說是用什么圖形拼成的,知識在此刻升華成了能力,模仿變成了創造。
緊接著又提出了新的挑戰:用四、五、六塊拼圖形。此刻學生們已經初步掌握了拼法,而且興致盎然,我只提出要求:4人小組合作,用七巧板中的四、五、六塊拼我們已認識的圖形,拼出的圖形要盡量各不相同。學生們熱火朝天地開始了操作活動,拼出了很多圖形,用4塊拼成的圖形就有17種,交流非常地熱烈,充滿了興奮、充滿了激情。我適時鼓勵大家:七巧板非常有趣,但是在拼圖時,一定要動腦筋,這樣,才能拼出不同種類的圖形!我用多媒體出示小動物圖型,鼓勵學生親自拼一拼,學生們選擇了一個喜歡的小動物,拼好后小組間互相交流。有的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歡的圖案,有的把拼成的圖案組合在一起,并用彩筆畫上背景,將拼成的圖編成故事。學生拼出了許多圖案,編的故事也生動有趣。
如編成的故事:有一天,獵人到森林里打獵。從池塘邊路過,看到一只野貓在捉魚吃。獵人就躲在一邊,趁野貓不注意,把野貓逮住了。獵人把野貓帶回家,讓野貓天天為他抓老鼠。這樣的活動給學生一個發現自己、表現自己創造力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各自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實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
一節課結束了,孩子們意猶未盡,下課后還在開動腦筋拼各種人物、動物、自然景物等多種形象生動的圖案。
五 感想傾訴
課后我問學生:你們喜歡今天的數學課嗎?你們今天什么收獲呢?孩子們嘰嘰喳喳地對我說:學生1:今天,我覺得很開心!學生2:今天,在拼的過程中發現選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才能拼成正方形,是因為這樣可以保證正方形四條邊一樣長。學生3:當你拼得不像時可以把圖形顛倒或者旋轉,要會動腦筋。學生4:我發現只要肯動腦筋,就可以拼出好多的圖形。學生5:數學好有意思啊!老師,我們喜歡這樣的數學課。
同學們在拼擺的過程中不但鞏固了有關平面圖形的舊知識,而且還掌握了七巧板拼圖的方法和規律,最主要的是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體會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聽到這里,我在欣慰的同時也有了深深地思考。
六 評價及反思
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人的智慧有賴于腦的發展,而人腦的發展與手的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兒童的手似乎蘊涵了很多秘密和含義。所有的自然奧秘和人的思想意識的奧秘,完全是依靠手來解讀的,假如沒有手,所有的思想都無從詮釋。人的思想是靠手來詮釋的,表現在兒童身上,甚至可以這樣說:兒童是用手來思考的,禁止了手的活動,就相當于禁止了兒童的思考。
作為低年級的數學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注意:(1)小學生最初的思維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直觀教具的使用,也要盡可能變教具為學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而發現并獲取知識。對于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更多關注的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活動的安排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其在自由、寬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索、發現數學問題,從而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從而愿意接近數學。因此,教師要利用低年級學生活躍、好動的特征,精心創設操作情境,使學生在操作中形成表象,并以此進行抽象、概括,深刻理解知識的本質意義。(2)低年級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特點,引導學生適當展示自己,必將喚起學生的內驅力,激發興趣,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獲得勝利時就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3)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新基礎教育”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口號是“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切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踐之中,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形,通過與生活的聯系,充分體現數學的價值,從而激勵學生更好地學好數學。
實踐證明,學習興趣是激發創造性思維,開發智力的“催化劑”。興趣可以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培養敏捷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作為一名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予激勵性評價,使其愛學;要善于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使其能學;要注重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使其會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有信心,更主動地學習。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