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節奏感是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和創作能力的基礎。本文分析了農村中學生對音樂節奏難以掌握的原因,主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節奏訓練、結合節拍感訓練、使用樂器訓練等方面探討了培養學生節奏感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節奏 節奏感 農村中學生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153-02
旋律、和聲和節奏是音樂的三大要素,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旋律、和聲因節奏的支撐而千變萬化,可以說,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20世紀20年代,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把音樂教學的重點從片面的和聲轉移到節奏上來,形成了音樂教學的新理念。
節奏感是音樂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節奏訓練的中心內容。從教學角度講,加強中學生節奏感的培養是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和創作能力的重要途徑。由于農村中學生缺乏音樂環境的熏陶,音樂素養普遍不高,因此,如何培養農村中學生的節奏感、提高農村中學生的音樂素質和能力,是音樂教學必須要研究的內容和工作。
一 如何理解節奏與節奏感
1.節奏
節奏是音樂中最早出現的形式要素,從現存的民間打擊樂來看,人類最初的音樂只有節奏或者以節奏為主。節奏是各種長短相同或相異的時間單位有序組合,它涉及了音樂中有關時間方面的所有因素。節奏包括節拍和速度兩個概念。節拍是按拍號要求相隔一定時間反復出現重音的模式,指音樂規律性的強弱交替的運動。速度是指節拍的速率,它大致可分為慢、快、適中三大類。
音樂節奏源于生命,始于自然。人的脈搏、行走、奔跑,這些身體的運動節奏都會與音樂的節奏產生共鳴。無論是嬰兒、成年人,都會在聽到節奏鮮明的音樂時,情不自禁地搖頭晃腦、手舞足蹈,運動即是節奏,這是音樂的基礎。音樂可以沒有旋律、沒有樂音,但是離不開節奏。加入聲音的節奏是歌曲,加入文字語言的節奏是詩歌,加入形體動作的節奏是舞蹈,離開固定音高的音符,節奏本身也可以展現獨立的“節奏美”。
在歌曲中反復出現的有一定特征的節奏叫做節奏型。恰當地使用節奏型有助于表現典型的音樂風格與鮮明的音樂形象,也讓人易于感受便于記憶。某些歌曲僅從節奏型就可提示出歌曲的類型,如圓舞曲、重金屬、布魯斯、拉丁節奏的探戈、少數民族風格中新疆的賽乃姆等。
2.節奏感
音樂節奏感是人體對節奏的掌握精準度,是音樂與人身體關系上的共鳴、共振,是人捕捉到、感受到、表現出樂曲節奏的韻律、韻味、趣味、情趣等節奏美的一種直覺。前蘇聯音樂心理學家捷普洛夫在其《音樂能力心理學》中把音樂節奏感定義為:“音樂節奏感可以說是一種積極體驗(以運動反映)音樂的,從而正確感知音樂運動時間進程的情緒表
現力的能力。”
節奏感表現為兩個律動的互相結合:(1)在每一節拍時間相等的基礎上,一種音樂節奏的律動;(2)以人的感覺為基礎的,一種內心體驗的律動感。這種律動感往往存在于欣賞者和創作者自身之中,因此,沒有節奏感就沒有音樂欣賞,就沒有音樂創作。所謂節奏感好,就是某人可以敏銳感受和準確表達節奏各因素,在彈奏中體現出明確而又自然的節拍強弱感,在彈奏中依據風格、表情的需要,保持穩定、持續的均分律動感。節奏感的培養不僅是對強烈節奏的感知,更重要的是通過節奏感知能力提高音樂素養,節奏感可以通過系統的訓練得到有效提升。
二 農村中學生對音樂節奏難以掌握的原因
地處農村的學校,教學硬件設施比較薄弱、教學活動比較單一、教學理念受應試教育影響,導致大多數農村中學生對音樂技能知之甚少,對于他們來說,節奏只是音樂中的一個名稱。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發現,中學生對節奏難以掌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1)重智育輕美育。進入初中以后,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語文、數學等升學考試的科目上,用在音樂、美術等科目上的時間與精力不多,導致音樂節奏的學習效果較差。(2)教學方法枯燥無味。音樂教材中關于節奏訓練的內容形式單一,教學中也主要采取單手拍擊節奏的方式進行訓練,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節奏的興趣。
三 培養農村中學生節奏感的方法
1.培養節奏感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必須激發學生學習節奏的興趣,從而產生學習的傾向。可以在節奏教學中安排學生聆聽節奏感強的音樂,在強勁有力的動感節奏中感受節奏的魅力。要引導學生尋找日常生活中的節奏,如動物的叫聲、自然界的聲音,將抽象難懂的節奏概念轉化成易于找到的生活節奏,加強學生對節奏的理解和掌握,為進一步培養音樂節奏感奠定良好的基礎。
2.培養節奏感要加強節奏訓練
第一,重視聽力節奏訓練。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感受能力、音樂欣賞能力、唱歌能力以及節奏感都與聽覺有著直接聯系,因此,必須培養學生用聽的方法探索和識別節奏。無論是清脆的鳥聲,還是噼啪的爆竹聲,或者潺潺的流水聲,教師都可以用不同的音樂代替它,讓學生在享受自然美、生活美的同時,慢慢地發現這些不停變換又有一定規律性的美妙聲音,從而對節奏有更細微、全面、深刻的理解。
第二,進行語言節奏訓練。將語言引入音樂教學是奧爾夫的杰出貢獻之一。在奧爾夫音樂教學中,可以利用姓名、地名、物品名稱進行節奏朗誦。在學生掌握基本的節奏后,可以使用歌謠、詩詞或者音樂教材中的歌詞,結合聲勢引入多聲部節奏練習,逐步完成從短句到長句、從單一節拍到復雜節拍的強化訓練。
第三,強化動作節奏訓練。音樂教育實踐中,可以用身體作為樂器,結合拍手、跺腳、拍腿、捻指等動作來表達節奏強弱變化。為了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可以選擇一些生動有趣、強弱節奏比較明顯的樂曲,讓學生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表現節奏的強弱。當學生掌握了用身體表現節奏后,可以通過接龍游戲加強節奏訓練:(1)節奏接龍,教師創編兩小節,學生隨著節奏創編兩小節。(2)“咬尾巴”接龍,前一個學生最后一小節是后一個學生開始的第一小節。
3.培養節奏感要結合節拍感訓練
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可以從等速感入手,加強節拍感的訓練,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節奏、組織節奏和表現節奏。練習節奏時用手擊拍是保持節拍速度的有效手段。(1)劃拍法:用食指按單位拍做上下劃動,一上一下為一拍。為了便于觀察音符的時值變化,可在音符下標上記號。(2)點拍法:用手在桌子上輕輕點拍,根據節拍的強弱規律,強拍用手掌拍擊,弱拍、次強拍用手指輕點。(3)指揮法:按正規指揮圖示單手擊拍。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對樂曲做出節拍分析,增強學生對節拍律動的認識和理解,在培養學生節拍感的同時,讓節奏感伴隨著音樂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
4.培養節奏感要善于使用樂器訓練
使用一些打擊樂器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習樂曲時,可以讓學生一邊敲打一邊唱歌,引導學生感受節拍的強弱規律。在農村音樂教學中,樂器較少,學生們都很珍惜拿到樂器的機會,可以讓班級中有音樂基礎、節奏感較好的學生擔任不同的樂器負責人,分小組單獨組織加強練習,然后進行合奏。這樣,在提高學生節奏感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合奏能力。
對于農村中學生來說,節奏感的培養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根據教學內容,按照上述提到的訓練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音樂節奏感的培養,在課堂上以寓教于樂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逐步培養學生豐富嚴謹的節奏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音樂、感知音樂,甚至是進行音樂創造,進而全面提高農村中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容欣.奧爾夫教學法中的節奏教學[J].大眾文藝,2010(17):274~275
[2]張鳴.音樂節奏感的形成與培養[J].新西部,2010(5):125
[3]劉敏.淺談中學生節奏感的培養[J].音樂天地,2012(5):12~13
[4]王朝剛、李經.音樂節奏感的兩個基本屬性及三種訓練模式[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1):172~174
[5]廖西琳.如何培養孩子音樂節奏感[J].時代教育,2007(14)
[6]周丹、鄭鳳鳴.關于培養學生音樂節奏感途徑的探索[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0(4):142~145
[7]康麗.如何培養學生音樂節奏感[J].成才之路,2009(17):23~24
[8]陳小玲.音樂節奏認知重構及音樂節奏感的培養[J].宜賓學院學報,2010(7):117~119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