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社會中企業普遍采取通過文憑高低來篩選人員,從而實現招聘效用的最大化,但在傳統教育理念、大學擴招和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的影響下,本科文憑面臨著貶值的風險,并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統計性歧視和劣幣驅良幣的困境,因此正確衡量本科文憑的信號傳遞功能,才能實現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本科文憑 貶值 困境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190-02
在勞動力市場中,文憑、職業證書、工作經驗都可以成為傳遞求職者能力的媒介,但在實際招聘過程中,教育程度的直接體現——文憑,成為企業篩選人員的首要選擇。但伴隨著本科文憑的不斷貶值,由此所帶來的大學畢業生求職困境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一 企業的人員篩選機制
在認知能力的限制下,絕大多數的人不可能知道任何時間或地點發生的任何情況,因此信息在絕對意義上來說是不完全的,即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的不匹配廣泛存在于各個市場中,以勞動力市場為例,應聘者往往比雇主更加清楚自己的能力,因此高能力的勞動者為了使自己同低能力的人分離開來,會主動尋找可以代表自己能力的信號,從而實現工資報酬與人力資本投資的匹配,而在眾多代表機制中,文憑成為企業篩選人員的主要方式。
隨著現代企業招聘制度的不斷完善,逐漸形成了以文憑為主、專業證書和實習經驗等為輔的篩選機制。雇傭方傾向于認為,接受高層次教育的人代表著知識豐富、學習能力強,可以創造更多的企業財富,具有更高的能力提升空間,因此企業會更傾向于錄用具有高學歷文憑的求職者,加之當下企業大多采取以學歷層次定工資總額的規則(文憑越高,薪水越高),因此追求更高的文憑成為許多求職者的選擇。
二 本科文憑貶值
盡管當下的篩選模式提供了一個效用最大化的衡量標準,使企業在招聘時以文憑的高低來甄別人員,但不難發現,隨著教育投資理念的不斷深化和大學擴招的政策,導致教育投資的邊際成本下降,增加了獲得大學教育的機會。本科文憑作為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期間所獲得的人力資本信號,一旦這種信號超過就業市場的“預期接收量”,必然會導致本科文憑的甄別功能逐漸弱化,而貶值的原因主要集中為以下三點:
1.傳統教育理念
中國自古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想,學而優則仕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家庭更傾向讓孩子接受高學歷,提升社會地位,從而獲得更高的教育收益。在教育正外部性的引導下,中國家庭熱衷于投資教育,大部分家長認為教育投資,在未來將會一本萬利,許多父母甚至不計代價地支付子女的全部教育支出以培養孩子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這必然推動本科教育的普遍化。
2.大學擴招
由于1999年高校擴招政策的推廣,招生人數比例由8.5%達到了47.4%,之后每年我國高校擴招比率逐漸增加,十年后大學入學率已達到60%。擴招實際上推動了高校準入門檻的降低,使得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發展。但畢業生數量的擴張與本科教育質量和社會經濟部門吸納能力無法相結合的問題仍舊存在,因此也就導致了“史上最難就業季”的出現。
3.國家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對實現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我國為了將豐富的人力資源轉換為雄厚的人才資源,促使高等教育逐漸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邁進,同時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最大化地滿足了人們系統地接受知識、提升能力、完善自我的渴求,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完成了本科教育,獲得大學文憑。
三 本科文憑貶值下的困境
本科文憑的不斷貶值為應屆大學生帶來許多求職困境,其中統計性歧視和劣幣驅逐良幣就是典型代表。
1.統計性歧視
在當下,不少企業采取以“985”、“211”等高等名校作為衡量本科文憑好壞的標準,以應對本科文憑信號貶值的問題,但這種衡量標準下必然存在“統計性歧視”,即用人單位偏向用學校的群體特征來推測畢業學生的特征,因此高等名校成為一種象征,滿足企業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對人才選拔的需要,而導致這種統計性歧視現象的原因是因為企業與大學生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由于缺少有效的溝通渠道,企業和畢業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不斷加劇。一方面使企業的用人標準、企業人才的選擇條件沒有在有效的時間中傳遞給大學生,大學生的培養缺乏市場導向;另一方面是企業在招聘大學生時,不由自主地加入已有的、想當然的想法,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統計性歧視,從而制約了畢業生順利就業。
這種統計性歧視使在就業市場中用人單位單方面提高普通學校學生的就業門檻,使他們無法實現教育投資收益,因此普通高校的畢業生較難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同,只能尋找更高的文憑信號或接受更低的工資。
2.劣幣驅逐良幣
在本科文憑信號貶值的背景下,企業開始面對“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劣幣驅逐良幣”最初是由于在鑄幣時代,當低于法定重量或成色較差的鑄幣進入流通領域后,人們就傾向于將那些足值的或成色較好的鑄幣收藏起來,導致市面上流通的貨幣只剩下 “劣幣”。而勞動力市場中的“劣幣驅逐良幣”,主要是指企業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下,無法對于那些具有相同文憑信號但擁有不同能力的求職者進行辨別,因此企業只能提供相同的工資,這就使得那些具有高生產率的學生覺得企業的薪酬無法達到自己的保留工資,與自己的教育投資不能匹配,因此他們將選擇退出勞動市場或進一步進修,所以優秀的大學生會被次優的大學生逐出勞動力市場,而留在勞動市場中的只有那些能力較低的人,從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致使教育投資的盲目化,國家教育資源的浪費。
伴隨著本科文憑的貶值,現在許多企業在此基礎上將大學英語四六級、計算機證書、各類獎學金納入招聘的評判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本科文憑貶值的壓力。但在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中,大學生應該努力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增強本科文憑的含金量,而企業則要轉變重學校名氣輕實踐經驗的錯誤觀點。相信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只有真正擁有與文憑價值相匹配的人才,才能得到人力資本投資的價值,為勞動力市場傳遞優質的文憑信號。
參考文獻
[1]鄒松建.從高等教育的供給看文憑的價值與功能[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2] 陳昌偉.信息顯示、甄別與我國的“過度教育”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4)
[3]耿紅路、任啟芳.大學生求職過程中存在的統計性歧視及對策[J].統計與決策,2008(1)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