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那首記錄中國政府改革開放和深圳特區建設的歌曲至今仍是幾代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段記憶。
“2013年,中國政府在東海邊又畫了一個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自此誕生。”在很多人看來上海自貿區的意義之重大可以比肩當年的深圳特區建設。
上海自貿區是一片物理空間只有28平方公里的區域,涵蓋有上海東部的洋山保稅港區、外高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和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就是這樣一片區域,自去年下半年開始便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承載責任
2013年7月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審計后整改工作,研究激活財政存量資金,并原則通過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方案對在自貿區內政府職能轉變、投資領域開放、貿易發展方式轉變、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等幾個方面作出要求,旨在實現服務業擴大開放和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
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將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市場化等方面先試先行,此舉標志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改革實驗室正式啟動。
一時間上海自貿區設立的意義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而對于自貿區設立的目的的探討卻不多見。記者根據權威人士的分析,梳理出上海自貿區設立的三大時代背景。
第一是全球貿易戰爭。放眼全球貿易市場,在WTO的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稍顯過時的國際化大背景之下,目前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力圖通過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TIP(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協議)等貿易協定以點帶面,使全球經濟向更高標準更高層次的服務貿易和跨境投資轉變,形成新一代高規格的全球貿易和服務規則。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以TPP為主的貿易化格局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走向。中國要想在新一輪的游戲規則中占取主動,就需要見招接招,通過自貿區積累經驗,以期未來有更多的“本錢”與美國談判,消除貿易壁壘。
從這個角度講,上海自貿區的實驗非常重要,一旦成功就是一個“可推廣、可復制”的模式在全國其他地區鋪開以此全面對接中國經濟與全球貿易市場。
第二個時代背景是中國自身的改革需求。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朝才表示,改革到了今天,已經步入深水區,存在著對于一部分既得利益和利益集團的利益固化和路徑依賴的現象,那么中國下一步究竟該往哪走。因此設立上海自貿區也是本屆政府以“開放促改革”,力圖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舉措。“我們試的是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據了解,最初申報的是“上海自由貿易區”,而最后獲批的是“中國(上海)”,名頭凸顯出中國。王朝才強調稱,可見它不是地方層面的事情,這不再是一場區域性的改革,再言區域改革是一種思想的倒退。“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不是為了上海,而是為了全國,是為了中國的下一步改革大局。”
第三個時代背景是人民幣國際化。“支持金融創新,推動人民幣離岸業務,自由結算,這些都是自貿區最終目的。”在上海自由貿易區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波看來,將來上海建自貿區不是簡單的自由貿易港,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開放金融,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結算。
據了解,從2009年開始起步的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已經不小,但這些因為貿易需求釋放的人民幣,在全球貨幣總量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小。因此,有分析人士指出,要想做大人民幣的海外總量,需要構建起一個巨大的、有深度和廣度的金融市場來容納和吞吐人民幣的回流。
首選上海
上海自貿區的前身是包括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等在內的4個保稅區。目前,全國有114個保稅區,為什么決策層將自由貿易實驗區的首站放在了上海?
王朝才認為,上海作為一個對外開放的窗口,其對外資一直保有吸引力,軟硬件條件比其他保稅區都要好,有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的基礎,這是上海的存量資源。
一位不愿具足姓名的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人士對記者表示,全國的保稅區雖然數量眾多,但是一直以來,除了上海的外高橋保稅區做得比較好之外,其他全國各地的保稅區都沒有交出過靚麗的成績單。因此,基礎條件決定了包括外高橋保稅區等在內的四個保稅區是建設自貿區的首選。
以2013年為例,該人士對記者介紹稱,上海自貿區的工商總稅收和商品銷售額在全國114個海關實施特殊監管區域中都達到了超過一半的占比,分別是53.4%、51.6%。該年,自貿區內的投資企業完成經營總收入為14200億元,進出口總額是1134億美元,累計完成工商稅收476億元。在他看來,這無疑是一個值得稱道的成績。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上海最大的優勢是其具備全國最全的交易所、銀行間市場和要素市場,因此上海一定會成為人民幣回流最大的目的地和集散地。在沒有自貿區的情況下,資金進來的龍頭要直接接到內地的資產市場,需要通過QFII管道或者借道貿易途徑才能獲取人民幣資產。自貿區建成之后,就可以先建立一個龐大的金融資產緩沖區和蓄水池,完善人民幣的全球循環路徑,并且最終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打通資本賬戶,進行雙向投資、相互滲透,實現金融資源的全球優化配置,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絕非財稅政策高地
在自貿區掛牌成立之初,輿論紛紛熱議自貿區將以開放的姿態倒逼財稅改革。甚至一度傳出“為鼓勵企業發展,上海將在稅收方面采取低稅率,其中將包括對自由貿易區內符合條件的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的消息。
后來,財政部關稅司司長王偉辟謠稱,“自貿區總體方案明確,上海自貿區的一個原則就是,經驗可復制、可推廣。目前,企業所得稅按15%征收,不具備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可能性。自貿區稅制改革要符合國家稅制改革的方向,遵循稅制公平、統一、規范的原則。”
財稅專家、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對記者表示,輿論的觀念誤區來自既往的地區性開發制度改革。過去無論是特區建設,還是開發區保稅區建設都主要靠稅收政策優惠。所以決策層一宣布自貿區建設,按照既往經驗,輿論以為會有一個更大的稅收“禮包”。
事實上,根據上述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人士對記者的介紹,自貿區成立之后,主要延續了原保稅區內的既有財稅扶持政策,而沒有新增稅收優惠政策。“上海自貿區的建立不是為了免稅等優惠政策,不是為了招商引資,而是一種管理體制的創新,是市場開放的一種新舉措。”
另外,據了解,在財稅補貼政策大體不變的情況下,也涉及一些小幅調整。資料顯示,除支持服務貿易企業直接上市融資外,設立服務貿易發展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營改增”行業服務出口實行優惠稅率等新舉措也有望推出。但是這些調整更多是行業性的,而非專門針對這一區域的調整。
王朝才表示,上海自貿區的建設用意不是依賴財政政策,而是進一步開放。它的定位是在保稅區的基礎上加上改革的探討。按照公共財政的公平性、規范性、法制性等要求也不會給自貿區新開政策的“口子”。
盡管在稅收政策上沒有優惠,但是上海財政局的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稱,2014年上海財政工作重點仍將聚焦于“推進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加快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相配套的財政政策的落地,進一步優化財政政策環境,旨在加大財政的保障力度。
日前,為了擴大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開放,上海市財政部門已經積極向財政部爭取外商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內合伙設立會計師事務所的政策及時落地。
近期,財政部發布了《關于支持會計師事務所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分所并開展試點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內容包括上海自貿區設立分所的條件、區內分所的標準用名以及事務所的內部管理、外部監管等方面。
分析人士表示,這次財政部發布“征求意見稿”可以說是充分考慮了市場的要求。它突破了《會計師事務所分所管理辦法》中關于在一個城市只設立一個分所的規定。這樣,會計師事務所在開展業務時將更便捷。而這無疑是一種制度性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