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移動互聯網、紅包,這幾個看似沒有關聯的詞,卻在2014年春節期間演繹了一出別有風味的故事:微信搶紅包。
據相關統計,從除夕到初八,超過4000萬個紅包被領取,平均每人搶了4至5個紅包。微信紅包活動最高峰是在除夕夜,最高峰期間每分鐘有2.5萬個紅包被領取,平均每個紅包里的金額在10元內。
這就是我們正在被移動互聯網改變的生活。
在2013年,最熱的商業詞匯莫過于移動互聯網。確實,這一年,移動互聯網如同暴風驟雨般席卷過來,帶著全新的商業力量,沖擊著原有的商業生態。
特別是在一線城市,移動互聯網已經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張口不談移動互聯網,似乎有落伍之勢,會被時代洪流無情地拍在沙灘上。
聽聽,移動互聯網的腳步聲是如此強烈。最著名的案例無疑是小米手機的完美逆襲。雷軍創辦的小米手機市值從0到100億美元,僅僅用了三年,而聯想卻用了30年。最近,小米準備進軍房地產的消息,讓馮侖這樣的地產大佬都緊張不已。雕爺牛腩和黃太吉兩個原本很常見的餐廳,竟將移動互聯網思維演繹到了極致,儼然成了移動互聯網思維的教科書。還有最近拼得火熱的打車軟件,嘀嘀和快嘀的補貼之爭,都在提醒著我們,移動互聯網時代真的來了。
有人說,沒有移動互聯網改變不了的商業形態。于是,很多人染上了“移動互聯網焦慮癥”。身處移動互聯網的人都處在“死扛的今天,不明確的明天”,焦慮、糾結、恐懼時刻伴隨。
別著急、別焦慮!除了被移動互聯網充斥著的一線城市,讓我們看看在三四線城市,演繹的是另一番商業景象。春節期間,筆者也特意留意觀察了一下。移動互聯網在這里還是個新鮮的詞匯。
拿微信來說,用微信的人大都是年輕人,很多都是在大城市工作,春節回家也將這些新鮮的生活方式帶了回來。稍微上了年紀的人還是習慣于用手機聯系。年輕人也很有意思,只要在這里生活久了,也就會慢慢放棄原有在大城市形成的生活方式,回歸簡單。
在這里,很少聽到020、用戶體驗、移動互聯網思維等等,我聽到了更多是這樣的財富故事。甲在縣城開了一家電器專賣店,一年掙了30萬;乙在當地包了幾個工程,掙了上百萬;丙在民間放高利貸,一年至少掙200萬……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卻都是在傳統行業和領域中挖掘財富。相比于移動互聯網可能帶來的商業模式變革和財富神話,傳統行業和領域依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這只能說三四線城市的商業形態與一線城市還是有著非常多的不同。
我不知道移動互聯網究竟會怎樣演繹下去,究竟會給整個商業環境帶來怎樣的沖擊,從一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甚至到最偏遠的農村,這個傳導期會有多長,但我相信,他一定是有利于我們整個商業文明的進化,社會的進步。
讓移動互聯網來的更猛烈些吧,我更期待著它如同一把匕首,刺向那些我們不曾能涉及到的領域和行業,他們是壟斷的、是嚴重信息不對稱的,卻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可喜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變化。“余額寶們”已經讓躺著也掙錢的銀行們感受到了危機;打車軟件也在沖擊著租車行業的壟斷。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變革,比如教育、醫療、住房等等,都該迎接移動互聯網的洗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