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培訓師,朱俐安的起點很高:之前的大學講師、企業管理、媒體策劃、專欄作家等等角色中已成績斐然,加上把控現場的靈智(或者說是天賦)。
從業近二十年,言行影響所及除卻一批一批的學員,還有同行。我幾次親眼所見朱俐安的同行在她的課上刷刷筆記。他們說,嘆服朱老師之能量,她能把同一個主題針對100個對象講出100個樣子。
課上激情四射、侃侃而談,課下的朱俐安喜靜,不擅應酬,讀書、讀經方為心頭所好。談工作她條分縷析,談生活她悉數道來,對起落對沉浮沒有粉飾或者游離。真誠,是個基本的解讀。我更愿認定她深諳生命是個完整鏈接,涂抹哪段都是對上天的美意的辜負。
第一次采訪朱俐安與今時隔12年,再次確定她以靜養動、以動享靜,越人言而自清、過名利而自在。

工作:
如何給自己職業定位?
傳道者——我把“道”變成工作道。修行不是遠離紅塵的,工作中有修行。如果一個人不能通過服務于他人的特長、專業和工作來修行自己,人生是缺少意義的。
從事培訓行業近20年,覺得自己的哪些方面得到更大的淬煉、對什么樣的發現時有感慨呢?
對象的多樣性——而體認這一點,對我的生命是個很重要的提示。老師不是神,但是應該學習以神的角度去面對一切人的存在,學會看見人的優點,也學會體諒人的微弱。
我曾在授課時看到演練環節中有些人在言語和表情中傳遞出的極大強硬和自私時,我會感慨一個人如果沒有自我覺察之心、認為自己永遠都是對的、從未與面前的對象進行真正的交流,這是多么糟糕的狀態。自我意志越強大越不容易發現對象的存在價值。這種發現令我反省自己也曾有自恃才華、自以為是的階段。這個發現真的很必須。不去發現自己的錯誤,就是最大的錯誤。
所謂的職業瓶頸期,在你身上發生過嗎?
也曾有過。當你對一件事情熟練到一定程度,會有一種無力感,會覺得自己滔滔不絕的背后還有未知的東西,但又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它像沉在深淵里。瓶頸期也是轉折期。我的工作強度非常高,而念心經是我很重要的休養方式,有天在飛機上念著念著,感覺身心俱無,突然明白了“空”的意義。這種領悟讓我開始柔軟,不那么緊張、強勢了。從前我覺得我不向俗世諂媚、簡單生活依然擁有上天的眷顧、擁有很多東西,所以我就急切地想告訴別人:簡單生活,什么都會有!但是當對方不能從你的角度來理解你的時候,你的這份努力可能還會傷害別人。
你調整的方式是什么?
更加重視方法,永遠要以對象的問題和興趣為出發點。方法永無止境,但是邏輯必須清晰。
有沒有過關于職業上的局限性呢?
局限來自于欲求。接納自我的不完美,不去否定它,局限性會變成特色。所謂局限,也會幫人有更多的認知:我們首先只能決定自己,而不是其他,局限中就會產生覺悟。
對短期培訓的學員,以優先次序,你最想給到他們的是什么?
職業的素質、對職業的熱愛。一個干什么不愛什么的人是身心分裂的。一個分裂的人讓歲月隨意溜走,一無所獲,而全心全意才是得到的佳徑。
雖然秉持包容之心,但也會在學員中發現有那種就是不開竅的人嗎?
我們必須承認有些人就是難以開竅。你看著他,接納他。有時通過對比,你更確定“開竅”的喜悅和好處。很多結論都是通過對比得出來的。
不開竅與愚昧等同嗎?
“不開竅”對當事人來說就是一種狀態,而對別人來說是一個形容詞。我們不該持有分別心,一旦我們有了誰愚昧誰聰明的分別心,其實我們的煩惱就來了。
你認為很多人因為你而改變嗎?
我想我對學員更多的是影響。真正的影響力來源于定力,對自我的確定。至于改變,我從不為不能改變別人而煩惱。你可以有與人相遇的因緣,但是那個果報是我們所左右不了的。
很多人愿意視你為導師,誰又在引導你呢?
是佛陀的教導吧。我讀心經二十年,從中看到數學的邏輯,從中讀到二元到一元到無的過程,明白“無”是你在,但你不沾,沒被染著,一如晴空 。還有憨山大師也讓我膜拜。讀他的經文,我真相信了有“字字千金”這回事。
從業這么多年,讓你依然保有那份強大的熱情的東西是什么?
它帶來樂趣,自我成長和突破的樂趣,無論關于我的還是關于授課對象的。對工作,我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工作道,一個是關系禪。這份工作讓我在關系修行中是個旁觀者,旁觀別人也旁觀自己,那份抽離感很強烈。這是條邁向澄明之路。
關系:
生活中和先生、女兒的關系到了自如的境界嗎?
我在50歲前,在關系中也不完全能做到放下并融入的舒展、自如,現在基本很自如了。
以前女兒會說媽媽你給我的愛不夠哦。我承認我在她小的時候因為工作繁忙對她關注不夠,比較自私。我是個單一的人,不擅兼顧。(會對此遺憾嗎)也不會遺憾,這是個發生過的事實,和當事人的業力、命運都有關,懊悔和執著都沒有意義了。身為我的女兒,遇到一個生活上比較弱智的媽媽,那她就應該成長得更獨立。我當然很愛她。當她發現本來愛她的媽媽都不能完全滿足她心目中的媽媽的形象,這于她何嘗不是個修行的機會?何嘗不是個生命中關于成長的禮物?
面對女兒的抱怨,我會說:“謝謝你的提醒,我盡量做得更好。假如我做得不夠好,你也不要那么執著,向內豐足并溫潤自我吧。既然你改變不了愛你的人,那媽媽希望你將來在任何關系中都有獨立的自我。
愿意如何描述你和先生的關系?兩個同修者。
這是婚姻的最佳境界嗎?
于我,是最適合的。他給予我自由和尊重,我也給他同樣的東西。婚姻的很多沖突是緣于相互有太多的要求。而他對我不做要求。我曾經是有所要求,后來發現求而不得,就趕緊剎車,開始自求。通過自求而自得。自得之后,我發現:他,就是我生命中的貴人。你活得越對,你看對方就越對。對配偶心懷感恩之心,是個很美妙和重要的事情:他來世上如此成全了你!
你們彼此給到對方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
我從他那兒獲得無為的滋養,他從我這兒得到有為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