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就是想說說,一個有現代氣息又有古典意蘊的家庭中,書寫的樂趣與親情。爸爸是德語教授,媽媽是出色書法家,女兒是在讀戲劇文學碩士生。一家三口,書香氤氳,但他們每人都有自己的忙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太陽升起落下,庸常來襲,人恐難免缺少了新意。而這一家人,卻正以書寫,一種審美取向與情境互動的方式突破了日常生活的重復,一幅與日漸行漸長的書卷,浸印著他們溫馨的記憶。
過去節日是大眾的狂歡,人們用自己的精致與機趣,裝飾和突現這節日的非常性。書寫在節日中呈現出了祈福的文化意義,家家戶戶在美妙的文字中,觀賞到了節日的景象,也放大了心底的喜悅。這一家人,就延續著中國的古風。每年春節,必以當年的生肖,共同擬題撰聯,由女兒書之,張之門楣,紅霞甫臨。
如果說大眾節日是全社會的共慶,那么家人的生日就是親情之間綿綿脈脈的表達了。看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日,以書寫的美麗寄思著相互的愛敬,更有以筆傳情的箋素使愛凝定在流動時間里,書寫的文字如光如露,滋長著心里的綠樹,添枝加葉,永不頹老,生機常新。
書信是馳情的舟筏。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只有“快雪時晴,佳想安善”等寥寥數語,心情告白,簡而彌永。古人離遠睽難,所以一封家書抵萬金,正在于可解思念之苦。而此母女二人,寫書信卻別有樂趣,當面可說之話,也要托書寫的清雅。近在咫尺,不必鴻雁傳書,或先置案上,或明攤枕邊,讓易逝的語言變成了鋒穎的精巧,接受者驀然間有了驚喜與感動。
細細品讀這些書作,使人真能感到藝術的本質并不在于藝術的品物,而應是一種情感的行為,是一種生命的過程,也是一種看待日常生活而能有與人不同體驗的方式。在書寫日漸離我們遠去的網絡時代,能保持親近筆墨,保持書寫文雅的語匯,保持難于舍棄的手寫快感,這個家庭是個“另類”。走近他們,就能感受到古典意蘊在現代生活中依然有著感動人心的力量。詩意的生存,或許在書寫的瞬間使她們找到了本真。
媽媽張秀,出筆雋秀,氣格清朗,化唐楷魏碑而骨力勁健。為避固法,又朦朧作大字草意之書,亦有破常氣象。孜孜積功數十年,而時時思變,此是自強不息的追求。女兒白渺,生性穎悟,自幼得媽媽熏陶,東風化雨,卓爾不群,雖得唐法,逾而飛靈。蠅頭小楷尤見其佳,直逼明人,令古之女書手瞠目乎其后矣。
值此母親節來臨之際,母女倆聯袂舉辦書法展覽,墨峙情涌,文思高致,寫之者樂,觀之者亦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