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課堂教育側重于知識與意識形態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國學經典語言凝練、富有韻律、朗朗上口,通過對大量的國學讀物熟讀成誦,可以讓學生徜徉于國學經典之中,感受著祖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大學》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童蒙養正,在學生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獨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不僅能夠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水平,還可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關鍵詞】國學經典 誦讀 人文素養
所謂的\"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國學經典是民族的思想智慧的結晶,它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濃縮著崇高的道德精神。誦讀它,可以修養身心,增加智慧,開啟成功之門;誦讀它,可以讓人懂得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享受快樂人生。開展經典誦讀,有利于使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專家認為:\"道德\"、\"品性\"、\"氣質\"等重要價格素養,很難\"教\"成,靠的是\"陶冶\"、\"熏習\"或\"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讓學生將國學經典熟誦于口,濡染于心,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品性和修養,比單純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這對于提高小學生文化修養與道德修養、提高兒童的品質養成及愛國情操有重要的意義。
那么,如何讓學生在經典的滋養中提升人文素養呢?筆者淺談以下幾點看法與認識。
1激發興趣,樂于誦讀
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古文對提高自身素質的幫助,對傳承文明、溝通未來的重要作用,首先就要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可把\"古文\"背后的\"故事\"呈現給學生,典故佳話不失為一道可口\"佳肴\";可將故事性較強的詩文編成課本劇;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給詩文配插圖,圖文并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文……但各種方式的結合使用要有一個恰當的度,不能擺花架子,搞形式,而應是切實有助于激發起學生對古文詩文學習的欲望。
2\"不求甚解,只求熟讀\"
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它的載體是國學經典,它的關鍵點是誦讀成誦。誦讀誦讀,必須堅持一個基本的關鍵的原則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讀\"。這一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重要的誦讀教育原則至今仍然有用。白酒釀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國學經典誦讀,因為白酒釀造原理告訴我們,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們等待多年以后才能品味的。這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十分有益。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對傳統語文教學的\"背功\"大加贊賞:\"我們傳統的啟蒙教育,發蒙時老師不作任何解釋,就讓學生大聲朗讀經文,在抑揚頓挫之中,就自然領悟了經文中某些無法言說的神韻,然后一遍遍地背誦,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像釘子一樣地楔入學童幾乎空白的腦子里,實際上就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讀書人的心靈深處,然后老師再稍作解釋,,要言不煩地點撥,就自然'懂'了。即使暫時不懂,已經牢記在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的閱歷,是會不解自通的。\"
3傳授誦讀方法,培養誦讀能力
國學經典音韻和諧,意蘊悠遠,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加強誦讀指導上,提高誦讀要求。讓學生在誦讀中全面感知字詞句篇的表層意思及深層含義,捕獲作品的藝術形象,領略作品的意味意境,體味作品的語言藝術,通達作品的奧妙之外,化古人之神氣為自己之神氣。
比如,在音調強弱方面,表示悲壯、快樂、斥責,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頭部應加強;表示不平、熱忱或確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強;表示莊重、滿足或優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強。在韻味緩急方面,含有莊重、敬畏、謹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緩讀;含有快活、確信、憤怒、驚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讀。葉圣陶說:\"這些規章,都應含著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與情感,所以依照規律吟誦,最合乎語言的自然。\"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誦讀的形式要變化多樣,可以交替使用散讀、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方式。另外,為了激發學生的誦讀激情,還可以組織誦讀比賽。通過各種形式加強訓練,使學生們形成敢于和樂于高聲而有感情地誦讀的風氣和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使學生真正學會誦讀。
4元多活動,體驗誦讀樂趣
為激發學生國學經典誦讀的熱情,引導學生持之以恒,堅持進行國學經典誦讀。我們把\"誦讀\"和\"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用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讓誦讀經典更富吸引力。為努力讓書香浸潤校園,讓經典滋潤童年,讓閱讀伴隨學生成長,開展了學生們喜歡的讀書活動。如:中華經典書簽設計大賽、\"讀書明理,成就人生\"黑板報專刊展評、\"童年不同樣\"校園故事創作大賽、\"徜徉書海,沐浴花香\"手抄報展評、\"書香妙筆\"詩詞設計大賽、\"腹有詩書氣自華\"辯論比賽、\"快樂就從書中來\"課本劇自編自導比賽、\"書香畫韻\"詩畫設計比賽等活動不斷豐富著學生的精神生活,讓學生獲得了更多享受成功的機會,體驗到了國學誦讀的樂趣。
5讓誦讀內容內化為學生氣質
國學經典要內化為學生的氣質,首先需要國學知識的不斷積累,有步驟地反復誦讀和理解感悟,即經典誦讀活動化的過程;其次是經典誦讀生活化;再其次是學校和家庭共同建立學習的人文環境,形成精神氣場。如從學生年齡特點出發,例如選擇《弟子規》為國學經典誦讀課本,將《弟子規》中規范、良好的行為指導與現代要求結合進行有益的指導,讓學生不感到陌生,指導性更強。學生學習了《弟子規》,首先是文明禮貌方面,比以前懂事多了,對家長更加孝敬了,對老師也更加尊重了,課間不文明現象減少了。一個孩子是否真正浸潤領悟了國學經典,最終的效果是可以從他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來的。將國學經典的內容適當分成各個階段,用實際情景的模仿來讓誦讀內容落實到行動,內化為氣質,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
總之,國學經典誦讀是一門藝術。如何讓這棵滋養我們先人的經典之樹開出新的奇葩,在繼承中發展,在傳統中融入現代意識,更好地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方面作出貢獻,還須要我們不斷地實踐與探索。
【參考文獻】
[1]李毓秀《弟子規》[M].
[2]賴國全《大學·中庸》 [M].
[3]竇桂梅.《在純凈空廓的心靈奠基燦爛的中華文明》
[4]顧明遠.《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