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工作崗位,我親身感受著與孩子們的成長,我的課堂正不斷發生著變化。數學課堂如何推進,我又如何應對孩子們的豐富學習活動。反思與實踐在交互著,促進著個人基于數學本質的理解與教學實踐的深入。新教師匯報課活動,我很興奮,請老師們捉捉蟲,反思自身的教學,且行且思,提升自身教學素養與能力。
【片段一:】解決最多買幾個的實際問題
⑴出示例題:一組足球,每個45元,共300元最多可以買多少個?
① 問題:用300元最多可以買多少個足球?請大家估一估,把你的估計與同桌說一說。
② 啟發:想不想用計算來驗證你估計的結果?學生動手計算。
③辨一辨:教師收集學生計算及解答過程呈現在黑板上。想一想,哪種想法更合理?小組交流并在班級匯報。
300÷45≈7(個) 300÷45≈6(個) 300÷45=6(個)……30(元)
④ 激活思維:結果保留整數,十分位明明是6,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應該≈7(個),怎么會≈6(個)呢?把你的想法說給同桌聽一聽。
學生交流:根據實際情況,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不合理。
⑤ 小結:解決這個問題,首先確定的是結果要保留整數,根據實際情況我們不能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而是要把小數部分的尾數全部去掉,數學上把這種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板書:去尾法)
⑥ 變化條件:將足球的單價改為43元,這時又能買多少個呢?
學生快速計算。
再次設疑:這次十分位是9,怎么還是≈6(個)呢?
學生明確:不管小數部分是幾,用去尾法求近似值時都只能把它去掉。
【反思】:本環節主要通過設置認知沖突展開。首先讓學生通過先估后算的自主探索活動,在討論與交流的基礎上有一個大致的思考。其次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發現不同的思考結果,在交流分析中明確有時不適宜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可以采用\"去尾法\"。在此基礎上,通過相同問題的不同條件,讓學生進一步深刻的體會根據實際情況求近似值的方法。
【片斷二】應用解決\"試一試\"
① 提問:你能獨立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獨立解題,完成后同桌交流想法。板書:126÷15≈8(次)
② 師:你同意黑板上的做法嗎?同桌交流。
③ 追問:小數部分只有4,為什么還要向前一位進一呢?
④ 小結:根據實際情況,即使小數部分不滿5,也要向整數部分進一,數學上把這種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叫做\"進一法\"。(板書:進一法)
⑵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
思考比較:比較上面兩題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學生自由發言。學生明確:根據實際情況,問題需要求出近似值,且取整數商時,應該結合不同問題,采用多種不同的求近似值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進一法。
【反思】:通過變化不同問題的特質與類型,讓學生在獨立解題中,利用錯誤資源自我分析與糾錯。組織學生對情境的進一步思考,通過對\"去尾法\"和\"進一法\"的比較,使學生能比較深刻地體會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求近似值的方法。
【實踐反思】
本課的教學,以學生獨立解題,再開展互動交流為主線。在教學推進中,我特別關注在思維節點處,提出問題,激化矛盾,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在學生初步掌握\"去尾法\"和\"進一法\"后,引導學生對這兩種取近似值的方法進行對比,并找了一些比較貼近生活的題讓學生快速判斷,整節課活動動靜結合,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⑴應用簡潔的數學語言,啟迪學生的思維。
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教師必備的素質。剛剛踏上講臺的我,時不時會出現語言重復、拖泥帶水的現象,這不僅浪費了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而且也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數學課堂需要簡潔、明快、流暢的語言,錘煉教學語言,做到干凈利索、簡潔概括,提問才能切中要害,反饋評價才一語中的。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準確、規范、簡潔的語言,對學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種示范,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比如在激發興趣中,我采用了設問的語氣:\"明明十分位是9,為什么還要舍去\",語勢上的變化,一下子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好的教學語言需要長期打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可以預見的語言在教學設計時就要反復推敲斟酌,而隨機性的語言就要靠平時的練習。
⑵借助充分的課堂預設,發展學生思維。
上完這節課,我真正體會到了課堂是一個千變萬化的地方。孩子們很善于思考,他們不會循規蹈矩的跟著教師一步步走下去。而無論多么優秀的教師,都不可能對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作出精確的預設。面對著這樣一群孩子,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教材內容、學生的知識背景和思維規律等因素,為課堂預設更多的可能。
教師要及時反思自己的備課。設計中對課堂的預設大多來自于前人的實踐經驗,缺乏自己的思考,對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的認識不夠深入。在充滿變化的課堂上,筆者遇到了那個讓我措手不及的學生。在黑板上展示例題的三種做法時,大多數學生都按我的預設進行了判斷,自認為上的得心應手的時候,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這三種做法都是錯的,應該……\"突然冒出這樣一個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完全不知道怎樣去說服她,所以我選擇了逃避,從而導致作業中仍然有學生用的是這種方法。從這里我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的兩大不足:一是沒有\"吃透\"教材,二是面對學生的這種\"意外\"回答,應變能力還不夠。學生真的很聰明,他們的回答我無法去猜測,如何根據課堂上生成的資源,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這就需要我們新教師認真思考。
⑶組織豐富的數學過程,影響學生思維。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是很強烈的,回答問題也非常積極,相比之下教師的引導能力尤顯不足。整個課堂都是通過簡單的問答方式進行交流,忽略了問題的引導,沒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堂交流,值得每一位新教師努力探究,備課時要求我們深入鉆研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提出的問題和提問方式,課堂上必須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討論、交流,讓學生親自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利用課堂上生成的新鮮資源提煉出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使課堂交流能夠更廣泛、更深入的展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的變化莫測讓我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推進感,同時這種變化聚焦于自身對教學的理解。而這種成長與推進感的形成有賴于有效的解讀教材、理解學生、充分預設、合理評價、預設回應。課堂是豐富多彩的,給予學生空間,他們會在數學的天地中經歷過程,感受方法,體驗成長,而這也正是作為教師個人的成長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