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當今知識經濟時代,要求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使得一切教育活動都離不開學生主動性的發揮,都不能忽視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不能忽視學生是教育活動復合主體的重要一半。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活動中必須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上下功夫。
1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充滿對人的理解、尊重,體現出民主與平等。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同時更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古希臘思想家普羅塔戈拉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點亮學生的心靈之燈。教師用\"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營造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主體思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加以適度寬容,使每個學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在沒有外界壓力氣氛中充分展開認識活動,充分激發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這種民主平等的人文氣息和氛圍,有利于學生自由個性和健全人的養成與發展,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尋樣:\"讓每一個孩子抬起頭來走路。\"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習興趣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濃厚的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動力,能吸收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驅使學生去積極思考、考察和研究,從實際情況看,學生對歷史課感興趣與否,將直接影響著思維的積極性。學生一般在思維特點上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認識處于感性認識階段,這就要求老師教學中首先應富有創新意識,設計形象生動的、直觀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那種強烈的探索欲望,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運用電視、投影、錄音、電影錄像剪輯、微機等多媒體手段,由無聲變有聲,由無色變有色,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能給學生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例如,教材在表述紅軍長征的內容時較為簡略,大部分學生看過課文后,覺得只有紅軍失利的第五次反\"圍剿\",卻沒有前四次反\"圍剿\"的內容;遵義會議后,恢復毛澤東在軍事上的指揮權后,擺脫敵人圍追堵截的幾次重要的戰事本是同學們最感興趣的,書中卻寫得非常簡單,這讓學生感到很沒意思,興趣全無。如果就照著書本內容上課,學生就會感到興味索然,教學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此時,教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大量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精彩圖片放映出來,在講到強渡大渡河之時,播放一小段視頻,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增強。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合理應用,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引思,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發思維的起點,\"疑\"是激發思維的動力。教師應針對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問題。這類問題主要是學生沒能提出而又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問題,一般是在重點、難點、社會熱點和思維盲點處提出問題。這類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空間,能引起學生認識的升華。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沿著問題思考,引發學生去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如在講授\"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時,結合上一課的內容提出:毛澤東、朱德等在易守難攻的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并得到不斷的鞏固和擴大,那為什么要離開井岡山進行長征呢?在敵人優勢兵力和裝備的圍追堵截下又是如何跳出包圍圈的?工農紅軍又是如何斬斷敵人的\"尾巴\",取得三大主力的會合?問題提出來后,同學們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氣氛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種答案進行評議、爭論,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導學生閱讀和小結,當學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內容與自己的見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見解時,由衷感到一種成功的喜悅。這就告訴我們,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一是要盡可能多一些創新機遇。二是要所授的課題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問題,激發學生認識結構上的矛盾,使整個課堂充滿積極創新的氣氛,從而激發學生向上進取的精神和創造力
4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受現代知識的局限,不受傳統知識的束縛,其結果由已知導致未知,發現新事物和新理論。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問題進行發散思維,既有利于打破墨守陳規的思維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覺去認識事物,提出新的創見,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優勢,又有利于提高他們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占主導地位,所以為了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使他們成為獨立思考,銳意創新的人才,就應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當發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為質的時候,發散就變成了創造。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多提一些發散型問題,因為這類提問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想象力,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解決問題。如講\"西安事變\"時,有學生說:如果當時殺了蔣介石,不是更利于中國的發展嗎。老師就以這個話題把學生分成兩組來討論\"殺\"與不\"殺\",結果學生們提出來很多課本中沒有的觀點。這一系列的討論都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思維是一種新的能力,它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加強訓練,才能熟練地掌握并運用。
5幫助學生掌握歷史方法,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美國盡管歷史最短,缺乏內涵,但歷史教育卻十二分重視能力培養。強調通過歷史學習,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思考方式,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洞察力,使其政治方面的才智得到發展,能有效處理那些在生活中所面臨的不可避免的爭端。它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立身處事,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學生通過這樣完整的歷史教育掌握的決不僅僅是美國那100多年的歷史和歷史的基本理論,更重要的是他們找到了一雙\"歷史\"的眼睛,并且會用它來觀察整個世界、處理現實的生活,可以說,美國已經將歷史融在了自己的\"血液\"之中。從這個角度說,歷史的方法其實比歷史知識來的更為重要,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也許會忘記許多歷史知識,但他們如果掌握了歷史的方法,會用歷史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了解生活,那時,誰還會說學習歷史沒有用處嗎?
總之,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講究的就是人文精神的養成。教師的教學,必須目中有\"人\",將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作為教育的歸屬,將\"人\"培養貫穿于歷史教學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