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單\"的追溯
1.1語文教學因追尋語文本色而\"簡\"
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講得太多,學生學得太少。小學語文教學姓\"語\",有兩個特點,一是\"小\",二是\"學\"。教學效果主要不是體現在教師的教學風采,而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增量\"。 從本色看,\"語文\"姓\"語\"。應該積極倡導\"用語文的方法學語文\"、\"語文的魅力在語言里\"。
小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究竟為的是什么?可以這么說:既是為了掌握語文這么一種交際工具,又是為了吸收精神方面的營養,打下人生的底色。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課程的\"原點\",便是\"語文\"要以人為本,要促進兒童的發展。強調了\"語文\"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就是抓住了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最本質的東西。
于是,筆者認為\"簡單\"上出語文味即\"素課\"上出語文味,\"素課\"是一種有思想內涵、有文化淵源、有顯著實效的課的范式或模型。\"素課\"要減少教師的\"排放量\",還學于小學生,讓位于學習。還語文學習的本真,從而進行扎實地語文教學。
1.2語文教學因目標集中而\"簡\"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上說:\"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綱要》里講\"精選\",其實就是要我們削枝強干,集中目標,突出最要緊的、對學生終身有用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在語文課程中什么才是\"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呢?我們通過反復調研,認為有如下七個字:識(識字)、寫(寫字)、讀(讀書)、背(背誦)、作(習作)、說(口語交際)、習(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上述七個方面,直接關系到學生終身的學習與發展,是作為現代社會的人必備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技能,必須下大力氣。
教學目標的確立應從哪些方面考慮呢?又如何集中目標呢?
⑴從三個維度考慮。即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這三個目標又是統一的,不能分開設置。
⑵從文本特點考慮。如《匆匆》一文是現代散文中的經典,無論是文本內涵還是語言表達,都值得深入探究,對于這樣的文本,教學目標就應該立足于\"鑒賞\"。
⑶從學生實際考慮。在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時,理所當然地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比如《匆匆》一課,要讓十一二歲的孩子真正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時光匆匆、生命易逝就比較難。所以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的很多環節都是基于調動孩子的生活體驗這個目的。比如讓孩子思考:今年的你和去年的你有什么不同?
因此,上課也是要集中兵力,打殲滅戰。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要少些單純些。少些單純些,才能抓得比較實在,使學生學必有得。因為時間是個常數,目標越多,每個目標所分配的時間就越少,勢必造成水過地皮濕,什么都想抓,結果什么都沒有抓住。這就是哲人老子所說的\"少則得,多則惑\"。
2\"簡單\"的策略
2.1精要的教學內容
閱讀教學低效、微效甚至無效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對\"教什么\"這個方向性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重視。選擇精要的教學內容,教師先要作為一般讀者閱讀教材,\"鉆進去\"\"潛心會本文\"\"披文以入情\",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及思考練習的提示,在對課文語言來一番\"虛心涵詠、切己體察\",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諸如,需要理解的詞句,需要積累的語言,需要習得的學法,需要揣摩的寫法,即找準語言訓練的重點。
教學內容比較精當,瞄準課文的重點,訓練的難點,學生的疑點,語言發展的生長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學內容\"泛化\"\"不確定化\"的問題,做到\"該教該學的就教就學,不該教不該學的不教不學\"。\"簡約大師\"于永正老師在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經驗時感慨地說:\"快五十多歲了才明白,教語文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學生識字、寫字、讀書、作文。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
2.2簡潔的教學環節
要下決心改變繁瑣的、面面俱到地分析課文內容、或離開課文語言挖掘人文內涵的教學套路,依據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來構建簡約、實用的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閱讀和師生對話,解決上述矛盾,通過對語言的習得,逐漸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及語文素養的過程。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引領學習過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關鍵處點撥以及精當的講解上。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已經學會了的不教;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教;教了學生也不會的不教;讓學與生、還學與生、助學與生。
教師還要善于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結合點,提出問題,特別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具體到一篇課文的教學來說,突出體現這么幾個教學環節就可以了:學生個人初讀課文,認讀生字,熟悉生詞,把課文讀正確,讀后有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問題(內容方面的、詞句方面的、表達方面的……);教師引導學生在初步交流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或理清思路,或抓住主要內容,在整體把握的同時培養分析、概括能力;疏理學生提出的問題,結合教學設計中的預設,明確本課教學重點 ──并以問題整合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一般指重點部分的理解、品讀,或體會關鍵語句在表達上的作用與效果,或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或側重培養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方面的學習方法);回歸整體,對課文賞讀或積累語言或體現寫法遷移的小練筆。環節的簡化,最重要的體現在對學習內容的精選,對理解、積累、運用語言整合的處理上。
2.3靈活的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法\",就是要遵循閱讀教學的一般規律,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直接與文本對話,其間教師要啟發、誘導、點撥甚至講解,使學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會閱讀到逐漸學會閱讀。\"無定法\",即因文而異,因生而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我們來欣賞幾位老師上識字課的一些片段。
【片段一】:
師:(出示\"舞\"字及拼音)誰來讀一讀?(生讀)
師:這個字筆畫比較多,誰有好方法記住它?
生:上面是\"一撇一橫\",中間\"一橫加四豎\",下面又是一大橫,左下角是夕陽的\"夕\",右下角\"橫、豎折、豎\",合起來就是\"舞\",\"跳舞\"的\"舞\"。
師:你是用部件法來記的,非常好!小朋友們要注意\"舞\"字的中間是\"四個豎\",不能寫成\"三個豎\"。我們一起來說一說,寫一寫。(學生書空,描紅,仿影,書寫。)
【片段二】
師:\"舞\"字筆畫比較多,老師精心編了一個順口溜,小朋友想不想聽啊?
生:(興奮地)想!
師:一撇一橫長,二橫下面藏,加上四個豎,三橫來托上。夕陽向西下,扶桿倚門框。
(學生邊數筆畫,邊說唱這個順口溜,其樂融融。)
【片段三】
師:(出示)這是\"舞\"字的古文字,小朋友看它像什么?
生:這個字就像一個站著的人,身體兩邊掛著好看的裝飾,張開兩只腳在跳舞呢!
師:你不僅會觀察,還會想象,在古文字中,中間就是站著的一個人,左右兩手都拿著牛尾巴在跳舞。舞蹈當然要用腳了,所以,下面的兩只腳畫得非常明顯。
(學生顯得非常開心)
師:(出示一個雙手揮舞長綢跳舞的古代女子圖片)小朋友們比一比,這個古文字與圖上跳舞的人哪些地方相似?
生:古文字的中間部分就像跳舞的人,兩邊像揮舞的綢帶,下面就像跳舞人的腳。
師:觀察真仔細啊!\"舞\"字的古文字就是根據跳舞人的形狀造出來的。它就像一個站著的人兩手拿著綢帶揮舞的圖形。原來下面這部分就是兩只向外張開的舞動的腳啊!我們來看它的演變過程吧!
(學生興趣盎然地看著老師演示\"舞\"的演變過程)
生:老師,我想編一個識字兒歌:人字下面一小橫,四根綢帶加大橫,張開兩腳跳得歡,優美舞姿最動人。
師:多美妙的兒歌啊!我們一起說著這首兒歌來寫一寫\"舞\"字吧!(學生伸出小手指跟老師書空)
師:請小朋友們在本子上描一描,寫一寫,邊寫邊想象跳舞人的樣子。(學生安靜地邊想象畫面邊練寫)
從以上三個片段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教學理念。\"片段一\"中,師生把\"舞\"字拆成了幾個獨立的筆畫部件,關注了易寫錯的部分,提醒學生寫的時候注意中間有四個豎,不要漏寫了一豎。\"片段二\"中的老師關注了兒童的年齡特點,采用了有趣的\"順口溜\"說唱記憶法,有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記住這個字。\"片段三\"從追溯字源出發,通過對圖形與文字的比較,提供了感性認識,細化了對具體筆畫的認知。
比較三個識字案例,我更欣賞\"片段三\"這樣的識字教學,因為漢字是通過構形直接記錄語義、間接記錄語音的表意體系的文字,抓住漢字的\"形\",讓學生觀察比較,溯字到圖,繪圖記字,漢字將不會是一個個單調的符號,其文化價值、實用價值都將愈發張顯。充分感受漢字\"再現性\"、\"聯想性\"的特點,享受漢字的魅力,進一步激發孩子識字的熱情。
以上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所以,精心設計\"教法\",使其能在\"三維目標\"的落實上做到\"一舉多得\",也是一條重要的策略,同時也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水平的生動亮點。在這些頗為精彩的教學片段中,學生靈動的學習過程和水到渠成的頓悟,恐怕不能不歸因于教師教法設計上的高超藝術。
語文教學要進行\"減法思維\",刪繁就簡,清晰平淡,從繁分數走向簡分數。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東西,去掉非語文的東西,即使是語文的東西也要突出重點。這就要教師具有深入、準確解讀文本的能力,同時做到擇要而教,精心設問。有一句話很有哲理:把簡單問題講復雜很簡單,把復雜問題講簡單很復雜。任教語文課,難;上好語文課,更難;能把復雜的語文課教簡約,難上加難!在某種意義上,放棄也是一種智慧。語文課一定要簡潔平實,力求\"簡單\"上出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