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們縣的課堂教學改革活動轟轟烈烈的進行,尤其是近兩年的\"學案導學,當堂達標\"教學模式深入人心,我認為它最讓人歡迎的是它的準與活,定兩頭活中間,這樣教師就可以在目標準的前提下充分的體現出自己的特點,發揮自己的優勢,不必拘泥于形式,讓自己的才能得到盡可能的發揮。我認為在用過的教學方法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最適用各種學科,各種課型的方法。如果能正確使用小組合作可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
然而,在我以往的教學中卻存在著\"注重形式,忽視實質,缺乏實效\"的現象,只是為了小組合作而合作。剖析以往的課堂,我認為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時機不恰當。在剛開始使用小組合作的時候,只是為了追求小組合作的形式化,不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盲目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如:在教學內容過易或過難的地方設計小組討論,或在適合于全班教學或教師引導的地方組織小組探究,有的時候在一節課中安排了多次小組合作學習。結果由于時機不當,收效甚微。
⑵分組不科學。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組,座位的編排往往又是按學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這樣分組雖然開展小組活動簡便易行,但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⑶規則不明確。在我的課堂中,常出現這種現象,提出一個問題后立即讓學生討論,教室里馬上就會出現一片熱烈討論的場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難發現,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有的小組兩三個人同時搶著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始終只有一兩個人發言,其他人一言不發,只是心不在焉地坐著;有的小組互相推辭,誰也不發言;有的小組借此機會閑聊、說笑或者干別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組合作學習的規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⑷評價不全面。開展小組活動后常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性的匯報交流,但小組代表往往不是代表本組意見,而是代表個人意見。而教師的評價也只是偏重于對學生個體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生所在小組集體的評價;偏重于對小組合作學習結果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評價。特別是很少關注那些平時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的學生。這種不公正、不全面的評價極易挫傷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更不可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怎樣才能克服以上問題,使小組合作學習真正落到實處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①選擇適當的合作學習時機 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教學環境條件等,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和適當的次數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較簡單的學習內容,不需要合作自己就能完成的問題不合作;太難的,討論也沒有結論的不合作。而較復雜、綜合的學習內容,憑一個人的力量難以解決的則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同時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為學生提供帶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有目的的討論,交流合作,做到寧缺毋濫。
②構建結構合理的合作小組 對學生的分組,要力求組與組之間的平衡,這樣才能更公平的競爭,但小組成員之間在水平上應有所差異,即所謂\"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把學生根據學習水平和能力進行排名,蛇形排列,按照各班學生數的不同,分為6到8組,這樣有助于組內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相互學習。而小組之間的實力均衡,便于各小組之間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
③明確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 把小組成員進行分工:分為小組長,組內記錄員,報告員,紀律檢查員,小組長應該由一位組織性較強的同學擔任,負責組織與維持組內的合作交流,協調小組合作進程,在小組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積極性較以前有較大提高。但各成員的角色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經常進行身份的互換,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
④明確小組合作評價標準 平時我上課時對小組合作的評價總是很片面,不能充分體現出小組合作的真諦,也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與合作的積極性,所以我采取了不同層次學生加分的制度。即,按照學習成績及在小組內的表現給學生編號,不同層次的學生答對問題是加分不同,通常情況下,一號同學加一分,二號加二分,三號加三分,以此類推。這樣可以提高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夠提高小組之間的合作,小組成員為了提高自己小組的得分,就會把一些難題在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做到人人都會,從而也使得學困生的成績有所提高。
同時我還想到,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與合作學習聲音的大小無關,關鍵與合作學習的計劃性、目的性、合作參與程度有關;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并不沖突,相反,合作學習要求我們充分發揮分析、總結及個人自主能力,有助于我們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合作學習也不是簡單的討論問題,它有著更豐富的內涵。
在教學的道路上,我還有很遠的路程要走,這只是一個起點,不過我相信有了開始就會有繼續,我不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