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在課堂上出現錯誤實屬正常,那我們教師該如何正確處理學生出現的錯誤,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看法:①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善待學生的錯誤,保護其自尊心,增強其自信心;②巧用教學中學生出現的錯誤,以此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③巧用學生練習中的錯誤,讓其成為學生反思的立足點;④善于捕捉學生的錯誤信息,以此來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善待 錯誤資源 激活 數學課堂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作為教師,絕不能以一個長者的眼光去要求一個小學生,更不必去追求學生的絕對正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一些錯誤,實屬正常。正如教育專家成尚榮所說:\"我們的教室就是一個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出錯了,課堂才能生成,也正在是'出錯'和'改錯'的探究過程中,課堂才是最活的,教學才是最美的,學生的生命才是最有價值的。\"那么當學生在課堂上出現錯誤時,我們該怎樣對待學生的錯誤,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一些粗淺的看法:
1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善待學生的錯誤,保護其自尊心,增強其自信心
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有學生回答錯誤或理解錯誤。教師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輕易地判斷對與錯。首先要本著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觀,尊重、理解、寬容出錯的學生,不斥責、諷刺挖苦學生,要肯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用鼓勵性的語言去評價,使學生擁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會沒有精神壓力和負擔,情緒飽滿地參與到教學中來。特別是對一些\"學困生\",更有利于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如我在教學《圓錐的認識》時,讓同學們說說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形?結果絕大多數學生異口同聲說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當我追問其原因時,學生毫不猶豫的答到,因為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后就是一個長方形或者正方形,所以圓錐也一樣嘛。面對學生這樣的推測,我沒有立即否定,而是微微一笑,說道:\"同學們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能根據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圖來推測圓錐的側面展開圖,但我們只是一種推測,結果不一定就正確。下面我們就用自己手中的學具進行動手操作,看是不是與我們的推測結果一樣。\"接著同學們就興高采烈地進行了動手操作,而且還發現,圓錐的側面展開后并不是長方形或者正方形,而是一個扇形。
2巧用教學中學生出現的錯誤,以此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生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的不確定性和非預設性的因素。因此,課堂上會出現很多始料不及的\"錯誤\"。如果教師能靈活巧妙的運用,就能較好地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特別是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教學完《圓的周長和面積》后,讓學生解決這一個問題:\"有一根長31.4米的繩子,小紅、小林和小東分別想要這根繩子在操場上圍出一塊地,怎樣圍面積最大?\"(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71頁第8題)結果全班同學都認為不論圍成什么形狀的,其面積都一樣,因為始終都是用的這根繩子即它們的周長相等,那么它們面積也一定相等。面對學生這種錯誤的想法,我只僅僅說了一句\"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沒有想到,中午午飯期間,學習委員張雪林和其他幾位同學興致勃勃的來到我的辦公室,要我借給他們幾根測繩,他們要親自檢測一下,看看這根繩子是不是無論圍成什么形狀的,它們的面積都一樣大。經過同學們近半個小時的測量,再加之我的指導,終于發現了他們自己的錯誤。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只有圍成圓的情況下面積才最大。
3巧用學生練習中的錯誤,讓其成為學生反思的立足點
在數學教學中,不可能教學過程是一帆風順的,學生時常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正是有了這種錯誤,教學才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學生在這種錯誤中,才能不斷反思自己,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同時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謂一舉兩得。例如在學完《圓柱的表面積》,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時,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小亞想用硬紙做一個圓柱形的筆筒,其底面直徑是8厘米,高10厘米,做這樣一個筆筒至少需要多少硬紙?\"所有的學生都明白這道題實質上就是求圓柱的表面積,但有2/3的學生計算了三個面的面積,兩個底面和一個側面。只有1/3的學生明白這道題根部不需要計算三個面的面積,因為圓柱形的筆筒,上底面根本是不存在的,只需要計算了1個底面和1個側面就行了。當面對這樣的錯誤,我沒有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去批評學生,而是把這兩種解答方法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反思。結果不到5分鐘的時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從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我們在解決問題時,一定要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因為\"數學來源于生活。\"
4善于捕捉學生的錯誤信息,以此來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會不斷出現各種預想不到的錯誤。這時我們教師要能慧眼識真金,善于捕捉錯誤中的\"閃光點\",及時調整教學流程,優化課堂結構,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學一節公開課《圓錐的體積》時,課堂中,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學具進行動手操作,看看圓柱和圓錐它們體積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幾分鐘后,我讓學生匯報:結果得出的結論有三分之一的,有四分之一的,有二分之一的等等,學生在匯報的過程中發生了重大分歧,這是我課前沒有預設到的結果。我此時再啟發學生認真觀察、比較、發現各自小組的圓錐和圓柱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最終恍然大悟,原來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圓錐的體積才等于圓柱體積的1/3。
總之,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待學生的錯誤要有一顆良好的心態和一雙獨具的\"慧眼\",要把錯誤看成是學生自己\"創造\"出來的寶貴教學資源,加其合理的運用,發揮其最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