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體育思想為當代小學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的確立提供了重要的啟發作用和現實指導意義。本文結合當代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改革標準,基于陶行知體育思想,探討陶行知體育思想在小學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的運用。具體體現為,小學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更加靈活彈性化;小學體育教學單位愈來愈合理化;小學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的時空限制越來越微妙化。
【關鍵詞】陶行知體育思想小學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質量
1陶行知的體育思想和當代體育教學指導思想
首先,陶行知先生的體育思想是教育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體育教學的迅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他漫長的教育生涯中,見證了中國體育教育的弊端和不足,在學生們從小學到大學的期間,要不斷經歷大大小小的考試,使得個個面黃肌瘦,體質很弱,還有的幾乎斷送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他多次強調要實行\"康健的教育\",時刻鼓勵人們參與體育運動,提醒人們注意休息。他這些看似平凡的主張可以看出他的體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健康第一\",與目前實行的體育教育理念息息相關。然而隨著社會化水平、科學文化和教學方法手段的極速發展,體育教學的理念和指導思想也逐步朝著現代化、綜合化和科學化發展,如今推行的\"終身體育\"、\"健康第一\"指導思想正是小學體育教育進步的不竭動力。
其次,健康是實現個人、團隊和全體和諧生活的重要前提,陶行知重視體育,主張全面教育,倡導\"三育并重\",身體是德育、智育的物質基礎,是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也與國家的興衰緊密相連。他總是把體育視為人的發展并和國家的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在他看來,身體是德育、智育的物質基礎,體育是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有力手段。
最后,陶行知倡導運動健身,強調教學做合一。教學組織形式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系上的組合形式[1]。可見,科學的小學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應該把師生活動貫穿在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單一的個別教學,通過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基本教學組織形式,運用現場教學、復式教學等其他教學組織形式予以補充,提高課的教學效果。
2陶行知體育思想在小學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的運用
2.1小學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更加靈活彈性化
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學美國,師從學者杜威,強調體育教育遵循學生需要,\"健康第一\"的主流體育思想,但在體育屬性的認識上更加側重于體育社會屬性的探索。班級授課制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程度編成班級,使每一個班級有固定的學生和課程,由教師按照固定的教學時間表對全體學生進行上課的教學制度。在這一教學制度中,學生之間相互協同、共同進步,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屬性,也是陶行知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
古代的學校教學中,受生產力和制度的影響,所以采取的是個別教學,例如官學、私學等教學形式,隨著人們對知識的多方面需求,逐漸暴露出個別教學難以系統化、程序化、制度化和計劃性不強的弊端,學習的效率不好而且只適應少人數的教學,教學內容相對簡而雜。由于單一的班級授課制不能滿足新時代培養綜合型人才的需要,再加上青少年體質普遍下降的現象,因此國內外教育專家博采眾長各種教學理論,旨在最大限度的促進每個學生的身體健康。改革后的教學以班級授課制為基礎,集結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即班級教學與小組教學、個別教學相結合、校內教學與校外社會教學相結合,傳統的學習形式與數字化教學相結合的特點。諸如美國的特朗普制、\"多元學校\"教學組織形式等,既有班級授課制的優點,也吸收了個別教學的形式。
2.2小學體育教學單位愈來愈合理化
體育課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決定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教給學生基本健身技巧,并培養學生的體育健身興趣,促進\"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雖然班級授課制強調教學內容與教學進度的統一、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類似,并力求照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但不可否認,由于學生性別、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存在差異性,現實的小學體育教學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組織管理松散,教學內容難以確定等諸多問題,這說明,在一個教學班級中實施相同的體育教學會影響預期的教學效果。近些年,我們看到,目前的小學體育教學已開始向中學甚至大學體育借鑒甚至接軌,分性別、分專項的教學逐步形成,班級規模也逐步微縮,既有利于教師教學過程的組織,也便于學生特殊體育興趣愛好的形成和教學技能的掌握。
新課程改革要求體育課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體育課堂要確保每個學生都受益,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根據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而\"因材施教\"。采用班級為單位的基本組織形式進行授課,不但保證了教學的有序性和高效性,而且可以適當的擴大教學規模。陶行知的體育思想提示各個體育教師應該注重班級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體育教學組織單位的確立中藥不斷發揮班級授課制的優越性,也要盡可能縮小難以因材施教的缺陷性。
2.3小學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的時空限制越來越微妙化
陶行知認為,社會就是學校、生活,就是教育,體育運動除了可以發展德、智、體外,還可以培養人守法遵紀、勇于拼搏、公正公平的優良品格,也就是說,他強調的體魄是德育和智育以及人的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手段,這體現了陶行知體育教育思想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實用性。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小學生較早地接觸網絡多媒體,智力開發與興趣愛好的獲得往往與現代技術密不可分。
與其它課程相對注重知識的特點相比,體育課更為強調學生的感官,是一種體驗性課程。現代教育手段因其具有形象的視頻、音頻、文本、圖片等在內的全方位展示,對于處于人格形成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方法,手段生動活潑、新穎多樣,克服過去教師邊示范、邊講解的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而利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戶外教學相結合,依靠課件提供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既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點,又能創設比較好的環境和情緒體驗,引起并保持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除此之外,遠程教育也是當今教育的重要趨勢之一。體育課具有形式內容多樣的特點,單純的校內師資配備不能滿足學生全部的學習需求,另外,教師在教學中也不能針對學生每一個技術動作的錯誤都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和糾正。這時,利用其他優秀的校外資源,整合進本課程的教學中,既是對本校教學資源彌補,也是對社會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體現了教學組織形式時空限制的微化。
陶行知將體育視為人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認同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主流體育思想,強調體育應于社會生活相結合,注重教育與生活的關聯。這些教育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體育課程教學組織形式的建立和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并具體體現為,小學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更加靈活彈性化;小學體育教學單位愈來愈合理化;小學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的時空限制越來越微妙化。
【參考文獻】
[1]李秉德主編.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4.
[2]陶行知.生活的教育[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6.
[3]周登嵩主編.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23.
[4]郭可雷,惠珍.胡適與陶行知體育思想之比較[J].體育文化導刊,2012,7: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