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農村教育的發展遠遠不能滿足形式發展的需要,尤其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和城鄉校際差異明顯等問題,都制約著農村基礎教育。為了改變這些現狀,就需要從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水平、教學設備等多方面改進,建立健全農村基礎教育模式。
【關鍵詞】農村 留守兒童 基礎教育 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 城鄉校際差異
由于受歷史和現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農村教育的發展狀況還遠遠不能滿足形式發展的需要,農村與城市基礎教育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跟不上勞動力市場的變化需求,教育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教育方式缺乏靈活性和吸引力。總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村教育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不能滿足培養高素質新型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鑒于當前形勢,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及對策
目前,留守兒童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的普遍現象。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存在的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1生活和安全問題
由于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有的孩子花錢無節制,有的孩子身體健康指數低,這些極易引起安全隱患。
1.2道德問題
由于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管教,留守兒童經常出現道德行為偏差。
1.3心理問題
由于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的親情關愛,他們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極易形成人格障礙、心理疾病。
1.4教育問題
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就要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常常思念父母,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厭學情緒增加,最終導致逃學甚至輟學。
面對以上這些不良影響,應如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如下:
⑴家長要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作為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他們大多數文化程度不高,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壞,由教師們去管教。家長應該改變這種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正確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
⑵學校要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另外,學校和教師應多關心、愛護、照顧、理解\"留守兒童\",做他們的朋友。
⑶地方政府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成立關心\"留守兒童\"教育指導機構,建立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建立對\"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與在外務工父母聯系制度,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學校是人類社會、民族文化繁衍縱向溝通的重要的機制,繼承和發揚文化傳統,參與當代新文化的創造,為未來新文化的創建培養人才,是學校作為社會存在的必要的重要依據。
2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城鄉校際差異明顯的現狀及對策
2.1基礎教育不同階段發展不均衡
近年來,有些資源經濟發展較快的貧困縣,政府過多關注高中教育的發展,投巨資建新校、更新高中設備設施、高薪吸引優秀教師,使高中教育呈現跨越式發展的勢頭,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發展卻相形見絀。
2.2城鄉學校的資源配置存在較大差異
在農業經濟為主導、農業經濟與資源經濟并重的兩類貧困縣中,政府傾向于為縣城學校多投資使縣城學校在各方面都遠遠好于農村學校,與農村學校的總體質量存在明顯差異。
2.3辦學條件滯后,教學設備貧乏
首先,農村學校的危房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其次,學校信息技術裝備比較落后。最后,教學設施設備嚴重不足,大多數貧困縣學校在圖書、實驗設備、語音設備、音體美器材等方面存在不能滿足課程改革需要的問題,甚至不能滿足正常的教育教學需要。
2.4師資素質普遍偏低,隊伍建設需加強。
第一,農村教師數量不足。教師的工作時間長,沒有工夫進行教學研究,也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家長和學生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越是需要教育的地方,師資力量越是薄弱。
第二,農村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學科結構不合理,音、體、美、英語、信息技術學科、綜合學科教師缺乏,影響了課程的開全和開齊;
第三、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生存狀態較差。待遇低、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導致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情緒嚴重,缺少對教學工作的熱情和進取精神。
2.5學校管理水平不高,內涵發展比較薄弱。學校決策大多由校長做出,校內監督機構的功能難以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及實施普遍滯后,尤其是農村學校,絕大多數沒有成立教代會。學校管理制度建設不夠健全。
面對如此嚴重的城鄉差異、校際差異,怎么樣才能縮小貧富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使農村小學的孩子們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樣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成長環境。
⑴改善辦學條件,配發學校急需的圖書儀器、音樂體育器械等,使學校校園充滿生機和活力。
⑵關注弱勢群體,促進教育公平。可以實施貧困生助學金制度,還可以開展免費營養餐,免費供應開水等活動,減輕農村貧困家庭的教育支出負擔,促進教育機會的平等,提高學齡兒童入學率。
⑶開發培訓教材,引進新的教育理念,從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視角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培訓體系。
⑷開展全員培訓,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全面推廣\"參與式\"教學的培訓,使得教師對參與式教學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更加自如。
⑸改革和完善教育管理體制,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改革傳統的學校管理體制,引進并全面推廣學校發展計劃,充分挖掘了社區的教育潛力,整合家庭、教師、學校、社區的教育資源。
⑹支持教師培訓機構,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針對農村小學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使他們掌握多種教學方法,適應國家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依據教研系統,加強教研室能力建設,提高教研員的業務能力,構建以市縣教研室為基地、中小學課堂為終端的覆蓋全省的教師支持系統。對校長進行管理能力培訓,推廣學校發展計劃,推廣新的督導模式并開展學校督導,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提高教師教育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
以上從各個角度闡述了農村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及對策,同時,也簡略地展示了當代中國農村學校所處的前所未有的復雜形勢。農村教育的發展遠遠不能滿足形式發展的需要,尤其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和城鄉校際差異明顯等問題,都制約著農村基礎教育。這種形勢一方面以外在于學校的社會存在方式作用于學校,使留守兒童和城鄉差距的問題與農村校園文化建設之間產生眾多的不一致、矛盾和尖銳沖突。另一方面它又滲透到學校內部,造成學校內部文化的復雜生態。這是每一個在學校工作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事實:如學校中育人目標與城鄉差距之間的矛盾;教師意識職業道德在職業行為中的表現;師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價值觀的差異、矛盾與沖突;城鄉教育觀念的碰撞;留守兒童與家庭、校園文化的關系;校內文化氛圍原有打破等等。因此農村校園文化建設要在新時期社會文化發展的背景下建立新的文化任務,就要參與到社會新文化的構建中去,按社會發展的要求和時代的精神,構建超越現實的新的校園文化。需要從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水平、教學設備等多方面改進,建立健全農村基礎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課題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
[2]朱寅年:《甘肅貧困縣農村教師狀況調查》,載《現代教育報》2006年11月27日。
[3]范國睿、李樹峰:《內涵發展:教育均衡發展的新趨向》,載《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7期。
[4]葉瀾等著。基礎教育改革與中國教育學理論重建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