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漢語環境下的漢語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比較在漢語環境下和非漢語環境下的漢語學習的異同,針對非漢語環境下學習者的不利因素,提出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非漢語環境下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1-0061-02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來華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都有大批的外國人來中國自費學習漢語。據不完全統計,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1998年,來華學習漢語的留學生人數已近24萬,國內接受留學生的學校也達到300多所。另外,隨著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日漸成熟,全球范圍內的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也持續升溫,特別是2005年7月首屆世界漢語大會召開以后,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不僅表現在海內外漢語學習者的跨越式增長和海外孔子學院的成立,更表現為中國政府在漢語國際推廣工作中的超強力度。
面對海內外漢語教學規模的高速增長,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師資現狀卻遠遠落后于時代。因此,亟須建設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一般來說,師資隊伍的構成大致可分為三類:任教于國內高等院校的對外漢語教師、由中國派往海外的漢語教學志愿者和海外本土漢語教師。本文側重探討非漢語環境下對外漢語應如何教學。
一 漢語環境語言學習與非漢語環境語言學習的差異
1.漢語環境與非漢語環境對所學語言運用的差異
眾所周知,語言環境對學習和掌握一種語言有很大的影響。在漢語環境中我們從小學習英語,不僅學習的時間長效果不明顯,而且工作后沒有機會使用,英語水平退化很快。但不少來到中國的留學生們在中國一年或兩年后,對日常的生活用語已運用自如。同樣,到國外留學的中國學生的外語水平進步也很大。這并不是說他們到了外國之后,智力有何飛躍,只是生活環境迫使他們不斷接受新的語言、新的概念,以便盡快融入環境。學以致用是我們掌握一種新技能、鞏固一項新知識的最好途徑。
2.漢語環境下與非漢語環境下對語言理解的差異
外國學生在漢語學習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把不斷學習的新詞匯運用到語言中,表述所要表達的情感,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漢語的詞匯非常豐富,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同一個意思,又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選擇褒義的還是貶義的或中性的詞語,而同一個句子,根據語境和語氣的不同,又可表達好幾種意思。例如:“你這個壞蛋。”這句話本身的結構非常簡單,我們只要向學生解釋清楚“壞蛋”的意思,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但如果我們告訴學生,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語氣說出這句話將會有不同的意思或者在“壞蛋”這個詞語之前加上“小”或“大”之類的定語,還可表達一種友好親昵的感情,學生就比較難以理解。但在漢語環境下學習的學生,通過學習語言,他們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并會進一步加深對這個民族的了解。他們偶爾從街頭、從電視上,或從周圍普通人的生活中,看到一個大人面帶微笑對頑皮的孩子說“你這個小壞蛋”;看到一個姑娘似嗔似笑地用拳頭擂一個小伙子,并說“你這個壞蛋”;看到一個大媽怒目指責一個行為不端的人,并咬牙切齒地說“你這個壞蛋”時,他們就非常容易明白“你這個壞蛋”中所包含的多種不同情感,并會在不同的情況下靈活使用。顯然,在非漢語環境下學習的學生就沒有這么好的機會讓他們深入實際,切身體驗和理解這句話。他們只能通過老師的講解和舉例,在大腦中形成一個抽象的概念,一旦到了具體環境中,他們使用這個句子就顯得木訥或詞不達意。有時候中國人說話還要結合說話人的表情和動作,就是所謂的體態語,往往有時候由于情況的需要,說話人的話語和表情會不一致,但表情語卻表達了真正的意思。如鄰居的孩子經常夜晚彈琴,攪得鄰居們睡不好覺,中國人說話含蓄,批評人的時候就會說:“您家的孩子太用功了,晚上還在練琴。”聽話的人結合說話人的語氣和表情,就會知道自己的孩子練琴影響了別人的休息。非漢語環境下學習的學生們就不會讀懂上面說話人的意思,所以對外漢語教師就要多進行情境教學訓練,使學生在具體語境中獲得更多的直接使用語言的場合和機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使用語言的環境中進行有意義的交際。
3.漢語環境與非漢語環境學生學習動力的差異
語言是一種工具,外國學生來到中國必須要過語言關。他們不管在校園還是生活在居民區,都需要和周圍的中國人打交道,這就迫使這些留學生必須使用漢語,以便達到溝通的目的。當然,在學習漢語的最初階段,留學生在使用漢語的同時,還可通過身體語言或面部表情幫助別人理解他們的意思。但身體語言或面部表情表達意思畢竟有限,因此要輕松自如地表達復雜的意思,語言成了唯一、也是最好的交際工具,這種環境迫使留學生會更自覺地努力學習第二語言。
而非漢語環境下學習漢語的學生,他們有的是華裔子女,學習動機有些是受家庭影響,出于對族裔文化認同感和尋根的需求;有的是非華人家庭的學生,他們學習的動機是出于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不管背景如何,他們中大多數人沒有漢語環境這種外在的緊迫感使他們必須掌握這門語言,因此他們在學習上需要更多的自覺性,不斷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努力實現目標。
綜上所述,與漢語環境下的漢語學習相比,非漢語環境下的漢語學習存在著缺少語言環境、缺少實踐機會、學生學習積極性相對較低等問題。針對這些學習方面的不利因素,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克服這些消極因素,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這就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非漢語環境下對外漢語教學方法
1.盡可能為學生創造語言環境
由于非漢語環境中學習漢語的學生接觸漢語的機會遠遠少于在中國留學的外國留學生,因此為學生創造語言環境,注重在活動中學習語言,培養學生在特定情境下運用語言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中應貫徹交際性原則,多進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的言語訓練。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實物、圖片、簡筆畫或錄音、錄像等手段為學生創設語言情境,或干脆以小品形式讓學生直接參與,培養學生在特定情境下運用語言的能力。如在教學“買東西”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們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自由發揮對話形式及內容。在進行中,教師可以有目的地插話或提問,讓學生根據變化的情況,及時調整實際情況并作出相應的回答,借此達到靈活應用、舉一反三的效果。
2.多種途徑加深學生對漢語的理解
我們知道,要徹底理解一句話,不僅要根據句中各成分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還要通過上下文了解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當這句話通過口頭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時,我們還要根據說話人的語氣來判斷這句話所含的感情色彩。給非漢語環境下的學生上課時要創設大量的情境進行練習,讓學生能結合實際運用語言。但如果我們把教學目標僅僅局限于掌握課本內容,這對非漢語環境下學習漢語的學生顯然很不利。因為脫離了課堂,他們很少有機會去使用所學內容,更不可能在原來的基礎上舉一反三,靈活應用。讓非漢語環境的學生也能達到在漢語環境下學習漢語的學生的水平,需要對外漢語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當學習新的內容時,我們可以把其中的關鍵詞語提出來進行分析和講解;可以通過大量的例句告訴學生這個詞語在不同的句子中可以有不同的含義;也可以找出這個詞語的同義詞或近義詞,讓學生進行替換練習。但在進行替換時,一定要讓學生分清為什么有些詞語可以進行替換但其意思并不改變,而有些詞語盡管意思相同卻不能相互替換。漢語中詞語與詞語間的微小差別,有時會對句子的含義及感情色彩產生很大的影響。為讓學生體驗一句話所表達的真正含義,我們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多次有感情的朗讀。在語言學習中,有感情的朗讀不但可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還可以使學生在相似的語言環境中有更快的反應。非漢語環境下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聽說機會較少,讓他們多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或復述顯得尤為重要。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就是使學習者在與對方交流中,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講出得體、恰當的話,這種能力反映出學習者對所學語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語言得體性離不開社會文化知識,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
3.全方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要學好一門語言,關鍵還是要靠學生自己的努力。非漢語環境雖然對學生學習漢語有不利的因素,但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還是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的。首先,漢語教師要制訂整體的教學計劃;其次,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給他們制訂學習目標。學生們有了學習目標后就可以按目標進行。例如,短期目標和實施計劃可以是每天記幾個單詞,背誦多少課文、閱讀幾篇文章等,有了目標和實施計劃,學習就有了方向,就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教師要采用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提高其學習興趣。在語言學習中,詞匯很重要但也是比較枯燥的一部分,學生如果死記硬背則很容易遺忘。教師可以把某一方面的詞語進行歸類,然后創設情境,使這些詞語產生一系列的聯系以方便學生記憶。如教師在初步講解人體部位的詞匯后,可以馬上進行訓練,指點自己身體的部位讓學生迅速回答。在學習稱謂語時,教師可以用做家庭樹的形式,讓學生把中國的親屬稱謂牢牢記住。此外,學校可以定期組織漢語角,舉辦中文歌曲比賽、中文演講比賽,這樣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實踐機會,增加了他們的語言意識和信心。
參考文獻
[1]蔡綠.文化依附矛盾與跨文化交際能力也談對外漢語教師素質[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4)
[2]劉晶晶.試論對外漢語教師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3)
[3]阮詠梅.對外漢語教師的教學機智和課堂教學[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1)
[4]趙嬌.對外漢語教師的語言修養和語言教學策略[J].文教資料,2006(27)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