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職業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掌握好的教學方法對上好一門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當前職業院校學生對課堂學習普遍不滿的問題,改革教學方法變得刻不容緩。同時為了更好地發揮培養、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積極作用,有必要堅定目標、多方借鑒,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本文通過剖析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于教學目標的定位及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人文素質 教學手段 教學目標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1-0070-02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師生在共同活動中所采用的途徑、手段、工具等相互聯系的方式,它隨著大學功能與理念的演進得以發展。教學方法的選擇受到教育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以及教師個人素質、能力等的影響。本文就與教學方法緊密相關的各個教學因素展開系統論述,來探討如何通過完善和提高教學方法,增強職業學生的人文素質。對職業院校的教師而言,只有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才能擔負起提升學生素質、為專業建設服務的重任。
一 提升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分析
充分發揮學科的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是職業院校各課程開設的根本目的。毋庸置疑,對于提升職業學生的素質,課程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與地位。
從宏觀層面來看,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急需高素質人才。我國目前在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素質普遍偏低,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產品也以低端為主,附加值低,資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產事故頻出。這就必須從源頭抓起,更加重視和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從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來看,綜合素質高的學生更受青睞。許多知名企業負責人與部門主管都公開、明確地表示,在錄用員工時,除了看他的專業技能之外,更看中個人的語言表達、人際交往、團隊精神等綜合能力。同時,不少職業院校負責就業的老師抱怨學生連自薦信、簡歷等都寫不好,很難在工作崗位上擔當重任。從個人發展來看,提升學生素質更具現實意義。
二 現階段職業院校教學方法存在的突出問題
1.教學方法單一,形式封閉
目前,很多職業院校教師基本上仍以“滿堂灌”“填鴨式”的封閉式課堂教學方法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上課一貫保持著一本教案、一支粉筆、一言堂的風格。教師很少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一方面是學校客觀條件所限,另一方面是教學在職業院校歷來受重視程度不夠。
教學形式的乏味,手段的單一,帶來諸多弊端:(1)學習多為以考試為目的的被動學習;(2)教師教學拘泥于書本,大學課堂本應有的“學術自由、兼容并蓄”,如今變成了“一言堂”,教師普遍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3)知識涵蓋面相對較窄,與專業課的“走出課堂、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相比,教學狀況的確難以令人滿意;(4)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學生素質的提高,這與職業院校“培養大量的高技能創新性人才”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甚至導致學生對課程完全喪失興趣。
2.教學內容陳舊,脫離實際
據調查,很多學生只對教材的一部分內容感興趣,甚至一些學生對教材完全不感興趣。許多職業院校在教材選用上,與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辦學特色不吻合。而編寫符合職業院校學生特點的教材,必須注重三點原則:(1)學科自身的特點;(2)職業學生培養的實際需要;(3)職業學生自身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知識的熏陶,強化心靈與品性,指導并幫助學生提高個人的時代感、使命感與責任感。
3.教學理念滯后,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現在,許多職業院校都是由以前的中專轉軌或合并更名而來,雖然學校的規格、規模提高了,但師資水平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尤其是公共基礎課,多數教師仍沿用中專時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對職業教育這種新的辦學模式也缺乏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隨著職業院校的大量擴招,一個教師疲于帶多個班級的課,而無暇再去充實自己。許多教師尤其是中老年教師,接受新事物能力較慢,自身素質也不夠過硬,加之客觀條件的局限,使用機率太少,就拒絕利用多媒體教學,但更多原因是不愿把精力投入到制作課件或搜集資料上,不會做也不愿學習。教學水平自然難以滿足現代職業教育的需求,所以,職業院校教師的整體隊伍建設都亟需加強。
4.生源質量較差,基礎薄弱
職業院校生源情況整體較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部分學生閱讀興趣單一化、庸俗化,流行音樂、網絡游戲和港臺娛樂警匪打斗片逐漸成為職業學生課余時間的精神食糧。而且,多數職業生對未來人生前景認識模糊,信心不足,學習動力不夠,缺乏積極心態去面對現實。對這些底子差、基礎薄、綜合素質較低的學生進行教學,必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激發其興趣、潛力、自信的同時,鼓勵他們與社會接軌,在頂崗實訓時,不斷完善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既要戒驕戒躁,又不可放任自流。
三 加快教學方法改革步伐,全面提升職業院校學生文化素質
1.教學目標改革
職業教育不是授人一技之長以謀取一份工作的功利性教育,若只將眼光停留在學生的就業能力上,則職業教育的目標會狹窄化,教育行為會單一化。要積極探索職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新途徑,努力使職業課程教學服務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職業課在教學設計中要突出實用性、多樣性、思想教育性,要結合不同院校的特色和專業特點,結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結合不同模塊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探索滿足不同類型教學需求的、靈活生動的職業教學體系。
作為職業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子系統,職業也應受到高度重視,教學也應在學科領域中突出職業特色,強化職業能力。在確保各專業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提高母語綜合應用能力,形成通用職業能力的前提下,輻射教學重點、難點到不同的專業,把教學與各專業的知識、技能銜接起來,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最終使學生具備崗位所需的能力與人文素養,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
2.教學形式改革
第一,更新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培養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職業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探索教學的規律和特點,轉換教學目標和內容,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能力,注重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之間的聯系,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下工夫、動腦筋、想辦法,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樣既有益于學生的身心成長,也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更能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
第二,夯實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技能。在制定教學計劃時,要力爭將理論與實踐、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實用能力為主線,讓學生盡量掌握各專業對應崗位(群)所需的基本技能,在整體教學過程中貫穿各項能力的培養,從而弱化傳統教學的學科性、理論性、系統性。通過一些情境手段,進行現場教學,如模擬訪談、面試及生活場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構建多元化的大課堂教學模式。所謂“大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著力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立足于每一個學生健全發展,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的開放性教學系統。其教學體現在視野寬、平臺大、學科廣三個方面。課程的教學也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構建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方式。(1)情境教學。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一種潛在的力量,能促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推動他們自覺地努力探索,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這就要求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的特點,綜合考慮,不僅要開展多種興趣活動,激發學生的“創作”意境,而且要精心策劃仿真專業工作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職業能力訓練。如在課堂內,可引入“焦點訪談”“財經訪談”“實話實說”等熱點欄目的形式,把學生分組,各司其職,無論組織信息采集、現場活動,全部由自己負責,既讓學生關注家事、國事、天下事,又加強了基本技能及合作技巧、協作能力的訓練。不同的場景,把學生的感情導入作品所創設的特定氛圍之中,讓他們自覺感受作品傳達出來的種種情緒,從而激發他們潛藏已久的求知欲和真情實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過情境仿真練習,學生會以專業角色或工作心態去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情知并進,才能體驗到訓練過程的真實感。(2)跨科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把眼光停留在本學科上,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與學習要求,找出與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培養相關聯的教學突破口,采取“一文多教”“文同教異”“各取所需”的教學策略,真正實現教學與專業技能學習最大限度的交融。如承擔物流專業教學的教師應該了解一些物流知識;承擔建筑專業教學的教師應該了解一點建筑常識;承擔會計專業教學的教師應該具備一點會計理論等,這樣既為教學注入活力,更突出了專業特點。這種兼容專業技能訓練的教學模式,既讓學生認識到課的重要性,也讓他們的專業特長在課上有了用武之地,學生的職業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四 結束語
培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的人生態度、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個性的人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在職業院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基本知識的講授之外,更要突出教材文章所倡導的精神、信念和思想,可采取切實可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找準切入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人文教育,讓學生體悟生命的價值、人生的真諦,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優化自己內在的品質,增強民族自信心與使命感,為將來的人生旅途指路導航。
參考文獻
[1]胡建華、陳玉祥、邵波等.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30年[J].教育研究,2008(10)
[2]蔣東玲.高職語文教學:門庭冷落為哪般[J].文教資料,2005(27)
[3]王凱.高職院校語文教學的問題、歸因及對策[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4]蔡建滿.大學語文應成為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