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作家沈石溪曾說:“閱讀是一盞明燈,照亮你的人生路。挺起胸膛,抬起頭顱,勇敢地面對生活。熱愛閱讀,熱愛書籍,會給你的終身帶來無窮的裨益。”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對孩子來說,就像是給孩子講故事,故事是否能吸引孩子,不取決于故事本身,而在于教師的引導,閱讀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活動,是人類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學習行為,是人類積累文化財富、獲得知識、認識世界的基本途徑之一。閱讀能力是指完成對文章的閱讀所應該具備的本領,包括對文章感知、理解、鑒賞的具體閱讀活動,以及順利完成閱讀所必需的正常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個性。
閱讀可以培養小學生具有初步的閱讀技能,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素養,掌握閱讀方法。同時,通過閱讀對小學生進行聽、說、讀、寫、思、畫等全面訓練,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并完成規定的識字任務,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一味地強調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形式的多樣化,將達不到閱讀教學的效果。在選擇語文課程內容時,必須在課程標準的引導下進行,所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程度及能力相符,鑒于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認知能力的稚嫩,教師可選擇一些活潑、可愛符合受教育者年齡的內容進行教學,也可將書本上原本枯燥難懂的教學內容,通過有效的語言轉化或是生動的圖像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內容。孩童時代印象最深的是童話故事,童話故事能保留孩子內心深處最為柔軟的童真。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根據課程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充分調動孩子的課堂積極性,使其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積極參與課堂發問等,利用故事情節將孩子帶入課堂的良好學習氛圍中。教師在做有效轉化的同時,必須注意語文課程教材內容的范圍與程度,將教材通過課程設計活動融入其中,從而較好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因此,語文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三者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
閱讀作為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且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著重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所選篇目都是以“選文”的形式出現。“選文”作為學習課程內容的另一有效途徑,能使學生通過閱讀掌握課程的知識點,并開闊學生的視野與知識面。“選文”中可能會出現很多的知識點,但有些知識點并不是在低年級就要求學會的,因此,當遇到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在幫助學生讀懂選文的基礎上,在備課的過程中,將選文中所涉知識點進行合理地劃分,哪些是需要學生掌握的,哪些僅為了解的,這樣能將課文進行分層,使教學目的明確且具有可行性。這要求教師要有統觀教材的能力,要對照年級段教學目標,有選擇性地確定教學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另外,在備課過程中,還要對學生的所需所求有準確的認知,讓學生獲取的知識更貼近生活,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到學以致用。如《人與自然》這本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了解許多身邊的植物、動物,從潛意識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概念。
核心知識是學生學習語文最基本、最常用、最具攝取性的知識,包括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等。教師要從教材文本中發現這些隱藏的核心知識,進而圍繞某一個核心知識點,從文本中選擇合適的學習材料,按照“教、學、練”的不同功能,組成教學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現有的語文教材為藍本,通過有效的組編切合,整理出適應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這其中包含著一定的理性思想,主要有:(1)“減”:運用減法思維,將每篇課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學的“精華”篩選出來,作為教學內容的主要部分,即內核。這個內核可以是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一個亮點等。(2)“聯”:根據內核,將生活中與之相聯并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挑選出來,以此來豐富和充實內核,使其充滿生機。(3)“整合”:圍繞內核,將選編的相關內容有機地組合起來,理清順序與主次,形成一個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學內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基于對文本的深度解讀,通過提煉具有核心教學價值的語文知識,進而調制出適宜的教學內容;必須要將文本同生活聯系起來,生成具有多重功能的教學內容,以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
閱讀教學不僅能給學生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教師通過正確地教學讓學生理解文章情感大意,使學生能更好地控制自身的情感,并能長出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體會情感,體驗生活。因此,只有聯系小學生的實際,在閱讀課文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教法;在略讀課文教學中,運用行之有效的學法;在聽、說、讀、寫、思、畫中相互滲透,相得益彰,才能實現綱要所規定的目標,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