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的個性化閱讀教學并未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高度關注,本文采用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從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出發,研究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以提高文本閱讀的效率。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 自主探究 以生為本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1-0131-01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教學中提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這個目標要求的提出概括之,主要是要求語文的閱讀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合作探討,把課堂交給學生,以生為本。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初中自主閱讀教學并未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普遍關注和高度重視,語文教學滿堂灌,所謂答案的生硬生成,為教而教的情況比比皆是,弄得師生們疲憊不堪。本文以《明天不封陽臺》為例,稍做不成熟的探究。
一 課文預習單,自主生疑
這一部分在課前完成,要求學生從閱讀感受、問題探究兩大方面自學課文,找出認為需要掌握的字詞,寫出自讀感受(課文大意,文章線索),摘抄好詞好句;探究方面寫下初步思考的問題及還需解決的問題。通過預習單的形式,學生對預習工作有事可做,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質疑,為課堂內容的講解奠定了基礎。當然,這種形式需要學生有很強的自覺性,若草草了事,會直接影響課堂效果,因此在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強調預習單的重要性,并且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
二 檢查督促,初讀有聲,自主感知
“人生在勤勞,不索何獲?”在這個環節里,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教師適時糾正,并全班朗讀。這樣一來,文章的字詞能夠初步識記,而且用學生的答案來教給學生,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講述自己的初讀感受,能夠初步理解課文內容,明確文章敘述了“我”家由于一只鴿子從封陽臺到不封陽臺的事。貫穿全文的線索是,“是否封陽臺”。帶著這些理解大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理解”,進入作者設計的語境
這是第一步。在這一層面里,學生主要在解決字詞的基礎上整體感知,就像某個城市的“航拍”,拍出的是這個城市的全景。在自我講解和大聲朗讀中,改變了單純地機械閱讀帶來的乏味和沉悶,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感知,學習自然更加投入。
三 學法指導,質疑提問,自主探究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學生主動地提出疑問,讀出不懂的東西,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探索的動力,是誘發興趣的源泉,也是創新的前提。
學生們在課堂上展示了他們的疑問,有問“文章為什么寫內蒙古一段”“為什么作者描寫了幾處鴿子的眼睛?”“文章是記敘文,但出現了不少的議論和描寫,有什么作用?”“父親為何從封到不封陽臺?”等各種疑問,其實這些疑問已經涵蓋了文章的大部分內容,包括人物形象分析、語句的賞析、表達方式的運用、文章主旨四大部分的內容。老師出示學習方法的指導,用簡要的語言進行分析,然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解決疑問,寫下各自的理解。
這樣的環節借疑激趣,因疑啟智,讓學生在自主的言語實踐歷練中進入語境,教師主要為學生探索作品鋪路搭橋,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課堂交給學生,收到了不同的效果。
四 引導點撥,交流對話,自主吟味
“一場爭論可能是兩個心靈之間的捷徑。”學生們派代表說出他們討論的結果,其他小組補充,同類型的問題學生不斷地思考、補充、再思考、完善,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后,教師再給予點撥、補充、誘導,啟發了學生的全部思維,激勵了學生的自我探索。
五 總結評論,暢談收獲,自主創造
教師的小結非常重要,既對整篇課文進行回顧、反思,又對學習方法進行梳理,使學生再一次重溫課文重難點,鞏固學習方法。
當然,課還沒有結束,還需學生說說通過這堂課學到了什么。通過學生自己暢談收獲,更進一步強化了內容及學習方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會說還不夠,會用才是最重要的。最后給學生一篇課外文章,要求學生就所學內容出一道問題,并自問自答。我相信,當一個學生有能力自主出題時,他的閱讀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縱觀整個過程,我們要改變預設,走出框架,服從于學生的思路,從以教為主改為以學為主,學生由帶著問題讀課文變為在讀課文中提出問題,師生一起展開學習過程,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應是為學生的學服務。
當然,自主教學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如課堂小組討論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否就應該忽視學生個人閱讀的體驗。另外,一個班級學生參差不齊,并非所有人都能夠學會自主閱讀,如何做到因材施教。這些都需要在漫長的摸索過程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與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韓雪屏.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