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堂成功的美術課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良好溝通,美術課堂不應只有“色”彩豐富的藝術作品,還要有“聲”教師和學生交流、互動的語言。語言是課堂上師生交流的重要手段,準確、流暢、生動、優美的語言可激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引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發現美、體驗美、表現美。
【關鍵詞】美術課堂 語言 生動有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1-0167-01
語言是課堂上師生交流的重要手段,準確、流暢、生動、優美的語言可激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引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發現美、體驗美、表現美。所以,一個優秀的美術老師,應懂得如何靈活駕馭語言,讓美術課“聲”動起來。
一 課堂導入引人入勝
怎樣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新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老師富有吸引力的語言當然必不可少。一個精心設計的導入語不僅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聯想、活躍氣氛。如在教學《美妙多變的線條》一課時,我以非常神秘的語氣對學生們說:“今天,老師帶了一位神秘的朋友,它很想和大家做朋友,大家想不想認識它呢?”這種充滿懸念的語言,立刻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其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激起強烈的學習和探究欲。
在教學《淘氣的小貓》一課時,我首先請學生們猜了一個謎語:“走路無聲,最愛吃魚,白天睡覺,晚上上班。”小朋友們個個迫不及待地舉手回答“小貓!小貓……”非常自然地導入了課題《淘氣的小貓》,學生們也你一言我一語地開始描述小貓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等,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很好地為后面的新課做了鋪墊。
課堂的導入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任何方法都離不開教師的語言。教師要根據課堂的需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更好、更快地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
二 探究學習生動有趣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認識沖動,激發其探究愿望。課堂教學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材等要素構成的系統,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賴。教師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生從教師的提問中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并能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生想說、愛說的欲望。如我在教學第六冊《回家的路》時,要畫的是學生們每天都能見到但又容易忽視的物象,因而啟發性的提問非常重要。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成人化、干澀的語言符號缺少耐心,不易理解,教師必須使用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通俗易懂的、形象具體的語言讓學生們更直接的了解學習內容。如我在教學第四冊《我們愛吃的水果》一課時,我希望學生能初步把握畫面的構圖,但二年級的學生很難理解“構圖”這一美術術語。所以我在教學時首先把幾種水果用不同的形式擺放,并請學生自己發現并說出他們的見解,讓孩子自己發現高低、大小、前后的關系,老師再用擬人的方式說:“原來水果也挺調皮的,有些喜歡待在一起,有些頑皮的會跑到一邊,還有的會躲起來呢……”在這種既直觀又形象生動的語言中,學生們感受到學習過程是可以輕松有趣的,在看看、想想、說說的過程中很容易就掌握了構圖知識。
三 創作表現動靜相宜
很多教師在學生進行創作表現時要求課堂保持安靜,但往往美術課堂特別是設計制作課,學生會一直處于興奮狀態,這樣的課堂又會太亂。老師在學生創作時就應營造良好的創作氛圍,培養學生養成輕聲細語交流的好習慣,讓學生們在創作表現時動靜相宜,這樣的課堂既不會太約束,也不會又吵又亂。
我在巡視輔導時,都是低頭俯身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既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又不會影響到其他學生的思維。同學們在歡樂的游戲中很直接地體會到課堂上輕聲細語的好處。自然地,在他們往后的交流合作學習中,就會在竊竊私語中進行交流,讓創作表現活動有“聲”而又有序。
四 展示評價繪聲繪色
《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為促進學生的發展而進行評價”,美術課程標準要求評價標準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以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幫助學生更全面和客觀地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發展美術學習的興趣與能力。所以教師在評價學生作品時要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評價,多用鼓勵、肯定的語言,讓學生更有信心,對美術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當然,評價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有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學生對具體教學的評價以及學生間的互評等。孩子的天性是愛表現,教師應抓住他們的這一心理。在展示評價作品時,也可以把權力交到學生的手中,讓他們互相欣賞,互提意見,也鼓勵他們說說自己的作品。
由此可見,語言在美術課堂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能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促進學生更好地發現美、表現美和創造美,活躍美術課堂,也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教師應加強自身素質培養,優化課堂的語言,關注課堂的師生交流,讓美術課堂更加有“聲”有“色”。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