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有效開展中學生體育課程,并能把校本理念有機結合到其中,成為當下教育部門遇到的又一難題。新時代的教育不但要能培養符合社會發展條件的學生,更要以學生為本,以文化傳承為本,學生離不開學校,文化教育同樣要以學校為基點,提高學生自身素質水平和學校的教學能力,使學生今后的人生理念融有學校傳統的基因,成為教書人夢寐以求的辦學宗旨。
【關鍵詞】校本理念 體育課 教學 傳統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1-0170-02
一 校本理念在教育環境中的重要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
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以致用,如果學到的知識不能有效的結合當下社會實際情況,無疑是失敗的教育。教育不是流水作業,不能千篇一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促使各地教育方式不盡相同。在前瞻性不變的前提下,遵循各地方傳統,顯得尤為重要。
校本,從字面理解即是以學校為根本,以學校為基礎,在這里采用華東師大博導鄭金洲教授的觀點,校本分為三個理念一切為了學校;一切在學校中;一切基于學校。學校是教育的培養皿,從舊時的私塾到近代的學堂,而今的大專院校和高等學府,教育從古至今都離不開學校,學校是求書問道最便捷的場所。如何改善教育環境,解決當下學校課程改革中所面臨的困難,如何提高教育水平和學校的辦學質量,便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學校課程改革中最有發言權的莫過于學校的直接參與者學生、教師。他們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所以一所學校的整體水平除卻學校自身的因素,更多的還在于學生。當然各種校園培訓的開展和研究探討,都應符合學校的實際,有些學生“望校生畏”,這就是課程教學脫離學生實際,或是死板單一或是與學校傳統理念脫軌,直接影響就是拉開了學生與學校之間的距離,這是教育工作者要極力避免的。
二 體育課堂教學的發展和普及
體育課體育教學的基本組成形式,教學宗旨是讓學生掌握體育和基礎保健知識,以及基本技術、技能,從而實現學生身體素質教育,提高運動技能水平。體育課誕生于18~19世紀的歐洲,起初作為中小學必修課程,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體育課所帶來的教學成果愈發顯著,體育課開始在歐洲國家范圍內的各大中小學校逐漸普及。在美國,全國有一半的州規定體育為必修課程,其余院校也大部分設為選修課。中國的體育課雖然起步晚,但時至今日已成為中小學必修課程之一,經由國家教委頒布的體育大綱要求采取以實踐為主,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科學教學。
學校體育同德育、智育一樣,同在教學范疇之內,并組成學校完整的教學系統,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的必經途徑?;诓煌纳鐣贫?、國家性質和教育目標,不同國家的體育教育目標也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都是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為主,以培養個人情趣愛好為輔。國內普遍的中小學生,面對體育課無一不是興高采烈,可以總結為對學業之外的放松娛樂活動的喜好多于枯燥的學業,甚至于多過體育課本身的教學宗旨。有調查顯示,73.2%的學生喜好體育課多過主修課,48.1%的學生選擇在體育課聽從教學安排進行合理的體育活動,而單純為了45分鐘的放松娛樂的學生竟高達83.4%。不能不說愈發沉重的課程安排為學生帶來更加沉重的心理負擔和身體上的壓力,一周一節或兩節的體育課成了學生放松解壓的突破口,從另一面來說國內體育課開展的不徹底。一般體育課開始老師都會吩咐學生自由活動,久而久之學生潛意識里就會認為體育課就是給學生放松的一門課程,沒有人會以為這門課程與自身德智教育有關,甚至有些老師擅自取消體育課,這不僅是不尊重學生,更是對國家體育教學宗旨的漠視和褻瀆。
三 校本理念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
國內教學發展至今,類似體育課的輔助科目在基層教學比重中的位置漸受冷落,校本理念提出之前,中學要改進教學中出現的疏漏進行科研示范,有客觀的缺陷性。學校畢竟不是科研單位,老師也不是科研人員,對一項課題的研究只能在課堂之間、學校之內,顯然給教學科研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如今在國家倡導之下,中小學教育科研機構以及各院校教師逐漸總結出“校本”這一理念,對于以傳統方式教學為主的國家,這無疑是新鮮、高效、有活力的理念,值得教育工作者為之推敲。不同國家,教育目標難以相同,在當下不同的價值觀、教育觀念、方式方法也不會是千篇一律,但是校本理念的出現恰好中和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一切以學校為本、一切以學生為本正是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共同目標。
有了新的理念,就必須要有新的教學方針和形式。傳統的體育課教學弊端諸多、形式陳舊。有的學生上體育課,因為主修課過大的壓力提不起精神,上課興致不高,甚至有上體育課溫習主修課的現象。有的體育老師則是上課五分鐘隨即自由活動,這是對于體育課教學宗旨的認識不到位。教師不妨開展當地的地方運動,既讓學生加強自身身體素質,又可以了解民俗繼承傳統。筆者了解到在北方某些高校冬天有澆冰場的習慣,學生們在體育課上可以滑冰刀、打冰球,看似簡單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來說其背后的意義不可小視。由于體育課有著教學的實踐性,靈活教學才更顯其意義。如滾鐵環、三人籃球賽、拔河、踢毽子這些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體育活動應該更多地在體育教程中出現,讓學生從盼著上體育課玩到盼著上體育課做喜歡的運動項目。
老師在教學當中起到的只是拋磚引玉的作用,如果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學到45分鐘之外的知識,便不失為教學的成功,如果在課程結束之后能讓學生自主地去研究探索與該學科有關的知識,那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達到了。在校本理念中,德育、智育、體育則更顯得重要。校本理念中有一個愿景,就是建立一套引導學習的原則和行動原則。學校不單是一個以教學為理念的教學場所,更是一個學習社群,在教學宗旨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集學習、教學和學校為基礎的組織,一個交流共融的以學校為本的組織。“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不但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更能擴大學校的影響力。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校本理念之下的中學體育課堂,學生是主體,創新、傳承是宗旨。教育不僅是教書育人的意思,它所包含的范疇更具復雜性,但不論教學形式怎樣改變,提高學生素質,增強學生步入社會之后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繼承以學校為縮影的文化傳統,是當今教育者永遠不變的教育宗旨。
參考文獻
[1]葉波、范蔚.課程改革十年:校本課程開發的進展、問題與展望[J].教育科學研究,2012(4)
[2]李妍紅.淺議校本課程的本質[J].隴東學院學報,2010(1)
[3]汪建華.關于校本課程開發的問題與思考[J].課程教學研究,2013(6)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