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時代是異性交往的敏感期和頻繁期,這個時期的異性交往比小學時期的異性游戲來得復雜,同時又比大學時期的戀愛關系來得微妙。本文對中學生異性交往過密的表現(xiàn)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干預中學生異性交往過密的一系列對策。
【關鍵詞】中學生 異性交往過密 表現(xiàn) 干預
【中圖分類號】G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1-0177-01
中學生的異性交往是性意識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表現(xiàn)。男女學生步入青春期后,第二性征開始出現(xiàn)。隨著身體的變化,他們的心理也開始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他們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心和神秘感,彼此之間有互相吸引、彼此接近的需要,對異性產生了強烈的交往欲望。可以說,異性交往過密是最常見的行為偏差。所謂的異性交往過密也就是平時所說的中學生“早戀”的問題。因此,面對這些情竇初開的青少年,如何指導他們正常地與異性交往已成為社會、學校、家庭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
一 中學生異性交往過密的表現(xiàn)
1.朦朧性
中學生本身對兩人之間交往屬于愛情還是友情沒有明確的認識。他們渴望與異性單獨接觸,但如何處理戀愛關系和學業(yè)關系、未來是否能在一起組建家庭他們并沒有太多的考慮。他們并不了解真正的戀愛,對早戀和正常的異性交往認識不清,把男女之間產生的正常好感、吸引誤以為愛情。
2.矛盾性
面對異性交往過密,中學生本身的內心也充滿了矛盾,既想接觸又害怕被人發(fā)現(xiàn)。他們渴望同異性更深一步地了解和交往,但又害怕被父母、老師發(fā)現(xiàn)受到批評,從而導致對他們產生失望或阻礙他們之間的交往。
3.變異性
對中學生來說,他們之間的“一對一”關系缺乏持久性,充滿了極不穩(wěn)定的變異因素。中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兩人可能會發(fā)生一系列的矛盾,但由于自身發(fā)展的不成熟,使這些矛盾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從而導致交往關系的破裂。中學生所謂的“戀愛”大多數(shù)只是單純的崇拜和喜歡,當這種崇拜和喜歡消失時,也就意味著他們之間“戀愛關系”的破裂。
4.差異性
在行為方式上,有的中學生行為十分隱蔽,私下秘密進行,不讓他人發(fā)現(xiàn),但也有中學生行為十分大膽,不分場合地出雙入對,可以說是等同于成人的戀愛方式。在關系程度上,大多數(shù)中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主要是在一起聊天談心,進行純潔的情感交流,并沒有超出正常的關系。但也有少數(shù)的中學生則關系發(fā)展很深,甚至偷吃了禁果。
二 對中學生異性交往過密的干預
1.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
因此,教師和家長應當主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異性交往,讓孩子知道正常的交往所能帶來的益處和弊端,鼓勵學生通過正常交往發(fā)展個性、促進學習。家長和教師要摒棄“異性交往沒什么好處”“異性交往就是談戀愛”等不正確的觀念,并且采用處處設防的強制手段。同時,要注重中學生“三觀”的教育,交友觀、友誼觀的教育。
2.告誡中學生把握好異性交往的尺度
在指導中學生時,要告誡他們把握好“自然”和“適度”兩個尺度。所謂自然,即在異性交往中,言談舉止、情感流露既不過分夸張,也不造作,做到“自然”“大方”。所謂適度,就是異性交往行為應為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在正常范圍內進行交往。只有學生把握好這些交往的度,才能在異性交往的過程中不過早地萌發(fā)愛情,同時又不能因回避或拒絕對方而對交往雙方造成心靈傷害。
3.組織集體活動,提倡集體的異性交往
中學生希望了解異性,卻又缺乏與異性交往的正規(guī)途徑,因此學校要為學生提供異性交往的機會,提倡集體的異性交往。要讓學生明白友情與愛情的界限,因為高質量的友誼是消除異性交往過密的清潔劑。但在集體活動中,出現(xiàn)個別的“一對一”的過密交往也很正常,對于這種情況,不需要過分緊張,但也不要完全忽視,而是要對這部分的學生進行循循善誘,逐漸淡化異性交往過密的問題。
4.開展輔導工作,促進良好個性的健康發(fā)展
教師應該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通過輔導工作,將異性交往過密扼殺在萌芽之中。性成熟帶來的對性的好奇和探究,是引發(fā)中學生異性交往過密的重要心理,因此要對中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如有步驟、有計劃地加強性教育,打破性的神秘性;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明白他們戀愛的背后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并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所能承擔的;介紹一些異性交往的意義、原則、方法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對異性交往過密的學生要進行循循善誘,結合他們的情況,指出正確處理目前情況的建議,供他們參考。
5.啟動心理機制,教育學生自己做自己的感情主人
人際交往的實質是心靈的碰撞,教師要重視啟發(fā)學生的內部心理機制,用堅強的意志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準則,也就是要加強學生的意志鍛煉,教導中學生用理智來管住自己的心,做感情的主人。
參考文獻
[1]王磊、張大均.青少年異性交往的心理功能存在問題及研究現(xiàn)狀[J].青年探索,2002(5)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