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期。然而,近幾年校園暴力事件屢見不鮮,不利于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本文著重分析了中小學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和相應的預防措施,為我們妥善解決中小學校園暴力問題,構建和諧校園提供可資借鑒的根據。
【關鍵詞】中小學 校園暴力 原因 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1-0178-01
近年來,經常在媒體上看到學生打架、投毒等暴力事件,而且受害群體呈現低齡化的特點。這些案件表明了大多數中小學生對自身安全的概念并不明確,嚴重缺乏自我保護意識,當校園暴力發生時會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校園暴力還未引起各界的足夠關注的同時,現階段學術界對校園暴力事件的防范措施研究不多,特別是對這些造成隱性心理傷害的案件,更未得到足夠的關注。
一 中小學校園暴力問題的成因
1.家庭環境的影響
對于部分獨生子女而言,沒有養成謙讓、合作以及團結友愛等優秀的品質。有些學生生活在一個較為富裕的家庭里,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嬌慣,對孩子提出的一些無理要求也無條件地滿足,從而使孩子形成了自私、放縱的心理。因此,他們事事以自我為中心,遇到事情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和集體。在集體生活環境中,經常因一點生活中的小事就對同學大打出手。有些家長平時行為不規范,經常說臟話,甚至還有道德低下、家庭暴力、虐待老人等不良行為,將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及處事觀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
2.社會環境的影響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意識形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使得暴力文化不時影響著中小學生的生活。在一些低俗影視劇、不法音像制品、不良報刊、虛擬網絡游戲中,中小學生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觸到一些暴力刺激場面,均對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其次,校園周邊的一些攤主經常向中小學生出售一些玩具類型的管制刀具,這些管制刀具被中小學生帶進校園,經常會傷及他人。另外,校園周邊還有一些“黑網吧”,都會給校園暴力行為埋下隱患。
3.學校管理不善
學校沒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對違反學校紀律的學生沒有做耐心的思想工作,而是諷刺、挖苦與嘲笑,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這嚴重違反了有關教育方面的法律,從而使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受到傷害,造成部分學生對他人表現出暴力行為。有些學校對于本校發生的某些暴力事件不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的調查,并且掩蓋事實真相,以求息事寧人,這增加了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頻率。部分學校對中小學生違紀事件簡單地依賴于行政處分、濫用勸退等懲罰的方式,隨便開除、勸退學生,不僅沒有很好地解決暴力事件,反而起到了消極作用。
二 中小學校園暴力問題的預防措施
1.家庭方面
父母對子女既要關心、愛護,又不能溺愛,建議家長多參加一些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講座,有意識地瀏覽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和其他家長進行溝通,必要時多向教育方面的專家咨詢一些教育孩子方面的問題,不斷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另外,家長應當以身作則,做好思想品德的典范。因為身教重于言傳,父母要成為子女學習的榜樣,盡量減少不良行為對子女的影響。
2.社會方面
中國校園及周邊地區環境狀況復雜,安全隱患情況較多,堅持貫徹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方針,為安全校園提供外部保障。此外,各級相關政府部門要對中小學進行有關校園安全知識的培訓,如進行主題講座等。并配合公安部門全面開展校園安全隱患定期排查,把對中小學校園安全的關注真正提上日程。另外,社會公益團體如共青團或其他社區團體應幫助破碎家庭的孩子、幫助問題中小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矯正其不良行為、不良心理等。
3.學校方面
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中小學生成長營造健康的氛圍。學校經常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活動,致力于培養高尚的校園精神和良好的校風,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抓好校園安全穩定預案的制定和落實,建立檢討獎懲制度;關注學生交友情況,開展幫教活動,保持與學生的溝通。另外,加強學校和家庭合作,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學校要通過定期家訪等形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共同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形成以學校為主導、家校齊抓共管的育人網絡。
參考文獻
[1]蘇尚鋒.中小學校園暴力行為特征及其規訓[J].中國教育學刊,2013(3):83
[2]賈巍.中學校園暴力問題分析與研究[J].教育教學研究,2013(9):46
[3]張珍珍、高琪.中小學校園暴力現象分析及其避免對策[J].職業,2007(29)
[4]魏淑香、付存剛.小學校園暴力問題的分析與處理[J].內蒙古教育(綜合版),2013(15)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