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的教學語言影響著課堂教學的質量。主要通過研究課堂視頻來分析課堂教學中優秀教師和新教師教學語言使用的異同。首先根據語言學對教師教學語言進行分類,然后根據分類對六堂課進行研究。通過錄像研究,發現教師課堂教學語言有以下特點:①教師都較注重教學語言的使用,總體上以詢問語言、肯定式語言和表情式語言為主;②教師語言的種類決定了學生參與的次數,二者密切相關;③在新授課中,新教師使用語言的次數比優秀教師多;④在新授課中,優秀教師和新教師在各教學環節中教學語言的分布存在差異。同時,得到如下啟示:教師要合理安排課堂教學語言,注意詢問語言和表情式語言的使用。
關鍵詞:教學語言;視頻案例;學生參與;課堂提問
一、研究背景
語言是一種工具和載體。通過語言,人們可以進行思想交流,可以進行信息傳播。語言更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功和必要修養。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他認為,“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總之,課堂教學語言非常重要,它既是師生間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傳遞信息的核心手段。課堂教學要順利地開展,有效地進行師生間信息的傳遞、情感的交流和溝通,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語言。教師向學生授業解惑的主要工具是語言,學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識也主要來自教師的語言,所以教師的教學語言在課堂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學語言素養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運用口頭語言準確、流暢、生動地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才能。在教學中,教師駕馭語言能力的高低,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從語言學角度研究新授課中優秀教師和新教師教學語言的異同以及應該如何改進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本研究將試圖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通過課堂錄像觀察教師的教學語言并實錄,根據語言學對教師教學語言進行分類,并對課堂實錄進行量化分析,得出課堂教學中新教師與優秀教師教學語言的異同;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正面了解教師和學生對教學語言的觀點;對已做的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并給出相關建議。
三、研究對象
此研究所用的課堂教學錄像都來自研究者所在學校的實驗基地學校——杭州Q中學,分別為一位新教師和一位優秀教師。
四、研究過程
本課題借鑒TIMSS Video Study的錄像編碼和視頻案例研究,采用錄像分析的研究方法,具體分析如下:第一步,拍攝課堂錄像,并與師生交流,收集相關的背景資料;第二步,做兩堂課的課堂實錄,實錄內容包括整堂課中師生的所有教學活動,然后對照錄像和實錄記錄下每個教學活動的起止時間;第三步,根據語言學對教師的教學語言進行分類,統計出每節課中教師各種教學語言發生的次數和相應的時間;并且統計出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各種教學語言發生的種類和次數。每堂課的課堂統計需分兩次進行,先根據分類定義進行初次統計,然后在初次統計基礎上檢查分類是否合理,對于把握不準的分類情況,與研究組成員、老師一起討論,再最終決定分類。
1.研究對象的選擇
研究者所在研究團隊已在這些實驗基地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實驗活動,由攝像機拍攝的聽評課活動便是其中的一項,因此師生都已經適應了攝像機拍攝,所拍攝課均屬于常態課。此二位教師積極參與聽評課活動,故選擇其2節數學課進行攝像機拍攝。因為研究需要,選擇教師時遵循了以下原則:(1)一位新教師和一位優秀教師;(2)他們授課內容相同,即同課異構,且都是新授課“分式2”(浙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一節第二課時)。教師T1是有15年以上教學經驗的高級教師,她所帶班級學生成績處于校年級較好水平;教師T2是少于三年教學經驗的新教師,她有新的教學理念,工作認真,所帶班級學生成績處于校年級一般水平。
2.數據編碼和分析
(1)優秀教師和新教師定義。對于優秀教師和新教師,目前沒有統一的界定,研究者都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進行界定。此研究借鑒已有的界定方法,采用以下三項標準作為斟選優秀教師的依據:一是教齡達到十年以上,二是獲得教學榮譽或具備中學高級職稱,三是在所任教的學校或者地區具有較好的教學業績和教學口碑。本研究中挑選的新教師是本科師范院校畢業、且工作1~3年的教師。(2)數據分析。為了便于表示,L1(T1)表示教師T1“分式2”,L2(T2)表示教師T2“分式2”,用Excel表格對課堂教學語言種類進行統計。
3.教師課堂教學語言類型
為了研究言語行為,首先應該對言語行為進行分類,而分類的基礎是語句所表示出的說話人意向,因此所謂言語行為的分類就是意向行為的分類。根據語言學可以將言語行為分為:(1)肯定式行為(包含陳述、認定、斷言);(2)承諾式行為(含許諾、保證);(3)祈使行為(包含請求、命令等);(4)詢問式行為;(5)表情式行為;(6)宣告式行為。
據此,我們將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語言分為以下幾種:(1)肯定式語言(包含陳述、認定、斷言):就內容或步驟提供事實或見解;表達教師自己的觀念,提出教師自己的解釋,或者引述別人的看法。對事實的陳述,把肯定的內容納入師生雙方的視野中。(2)承諾式語言(含許諾、保證):師生雙方打算做某件事。(3)祈使語言(包含請求、命令等):期望學生能夠完成教師的愿望。(4)詢問語言:以教師的意見或想法為基礎,詢問學生有關內容或步驟,期待學生會回答。(5)表情式語言:接受或利用學生的想法,澄清適當擴大或發展學生所提出的意見或想法。(6)宣告式語言:表揚或鼓勵,對學生的語言、動作或行為進行表揚或鼓勵。
五、結論
1.教師都較注重教學語言的使用,總體上以詢問語言、肯定式語言和表情式語言為主
對兩堂數學課的教學視頻進行實錄、時間統計、分類,針對分類的次數和時間再次統計后發現:教師在課堂中較注重教學語言的使用,大約占了整堂課的50%。所有課堂教學語言中,詢問語言出現的次數最多,其次是肯定式語言和表情式語言。從時間統計上來看,詢問語言和肯定式語言所占時間最多,平均占整節課的27.66%,其次是表情式語言。無論是次數還是所占時間,承諾式語言都是最少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模式大多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反饋,這樣的模式也就決定了教師以詢問語言為主,也說明提問在數學課堂中占了較大比例,同時表情式語言和肯定式語言所占比例也較大。
2.教師語言的種類決定了學生參與的情況,二者密切相關
在新授課中,教師的詢問語言最多,并且詢問語言下的學生參與次數最多,分別位于兩個圖的最高點。承諾式語言在這兩節課中最少,相應的學生參與次數位于折線圖的最低點。二圖走勢一致。用SPSS軟件進行檢測,得出兩位教師L1、L2各類課堂教學語言的次數與相應種類之下的學生參與次數具有顯著相關性,優秀教師L1的相關性更顯著。
教師教學語言的種類決定著學生的參與情況。教師使用詢問語言時,學生的參與較多;使用承諾式語言和宣告式語言時,學生的參與較少。新教師的詢問語言多于優秀教師,在新教師的課堂中學生的參與明顯多于優秀教師。
3.新授課中,新教師使用語言的次數比優秀教師多
在新授課中,優秀教師使用的語言總次數比新教師使用語言的總次數少,并且優秀教師和新教師語言次數差別較大,新教師L2(T2)教齡最短,但她的話語最多。結合課堂錄像,發現在新授課中,新教師特別注意新知識的傳授,總怕講不明白,怕學生會聽不懂,不敢放手,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在做,從而導致話語較多。教師的話語多,容易導致滿堂灌的現象,使學生不能自主地思考。在課堂中,新教師明顯比優秀教師的語言多,有以下原因:(1)新教師出于鞏固學生的知識,會比較注意強調學生的答案、多次重復知識點。(2)新教師的詢問語言多,提問時題目的難度較小且較瑣碎,無效的提問較多,從而增多了無效的課堂交流。(3)有些新教師口頭語較多,表達模糊,需要更多的話語來解釋那些不清楚的語言。
在課堂中,教師是主導,確實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但是過多的教師語言,不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掩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4.在新授課中,優秀教師和新教師在各教學環節中教學語言的分布存在差異
對于每一堂新授課,筆者根據教師的上課程序,將一堂課分成了六個教學環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講解新知、例題講解、練習和課堂小結。無論是在哪個教學環節,各位教師使用詢問語言和表情式語言的頻率最高。在練習環節使用教學語言最頻繁,其次是講解新知環節,優秀教師在此環節更加明顯。新教師L2沒有課堂小結,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鞏固,使學生再一次清楚自己本節課的重難點。且L2在復習舊知時使用了較多的話語,比講解新知環節的語言次數多48次。數學課注重學生的練習固然重要,但是新知識的講解是一節新課的重心,學生只有掌握了新知識,才能對新知識進行應用。如果知識點沒有講解清楚,學生只是模仿例題進行解題,并不能夠抓住題目的本質,當再次碰到同樣類型的題目時,可能還是陌生的。學知識不能急于求成,要讓學生明白了最基礎的原理再通過練習去鞏固,才會收到好的效果。
5.合理使用課堂教學語言,創造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研究結果顯示,教師都比較注重課堂教學語言的使用,詢問語言所占比例最多,肯定式語言比詢問語言略少。肯定式語言的次數比詢問語言少,但是所占的時間卻比詢問語言多。說明教師在表達自己的見解、自己的觀念以及提出自己的解釋、引述同學的看法、對事實進行陳述時花費了更多的時間。表情式語言是教師對學生回答的一種反饋性語言,大約占了總次數的22.6%,占總語言時間的13.7%。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在練習環節教師的語言使用次數最高,其次優秀教師在講解新知中使用較多的教學語言,而新教師例題講解環節使用語言較多。
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不僅只是完成教學任務,也不僅僅是看當前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是要重視對知識的掌握,真正地理解所學知識,能在課程結束后很久仍然運用自如,即長效發展。
6.精心設置詢問語言,優化課堂提問從而引發學生的高度參與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其中包括了持續不斷的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評價等。課堂提問是課堂交流的主要形式。憑借課堂提問,學生可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教師也可傳授新知識,確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啟發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促進學生之間的討論,保持授課的流暢性,還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間接地提醒學生認真聽講、處罰不良上課行為,從而維持良好的教學秩序,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從而使教學順利開展。
通過對兩節課中不同語言的次數和學生參與的次數進行相關分析,發現教師的語言種類決定學生參與的次數。反過來看,教師的詢問語言最多,對應著學生的參與最多,同時驗證了課堂教學以提問為主。
教師提問語言的優劣決定了教師所提問題的水平。語言的組織決定了問題的類型。高水平的提問才可能會激發高水平的回答,如果只是出于習慣問“是不是”“對不對”,或者是就基本事實、簡單的運算進行提問,學生只能就事論事,不會有什么新意。甚至對于教師問“是不是”“對不對”,學生可能只是習慣地應付,并不能體現學生是否真正理解該知識點,或者學生本身也形成了一種習慣,只要教師這樣問,就回答“對”“是”。像這類的提問就不會喚起學生的高認知,不會促進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如果老師提出的問題,需要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一定的思考、歸納、總結、建構,這樣的問題無形之中已經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學生為了回答,不得不去思考,自然提問的目的就達到了。教師既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又摸清了學生的思維和知識狀況。所以教師在使用詢問語言時要注意語言的表達。表情式語言是教師對學生觀點的一種發展。很明顯,表情式語言的使用,可以使得問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更加深入。所以,教師要多使用高思辨水平的詢問語言和表情式語言等教學語言,構建高認知的提問,引發學生高認知的回答。同時,減少學生的低效回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生參與。
參考文獻:
[1]劉元宗,胡靈敏.數學教學語言的藝術修養[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2]陳涵平.教師言語美[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
[3]李如密.中學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