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語文教學要求在教學中不僅要發揮傳統教學的優勢,還需要利用創新教育,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其中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創設情境教學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有力措施,創設情境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地運用情境教學模式,以其活潑鮮明的表現形式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成為教學優化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境創設;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情境: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情境,應該有能激發學生樂于參與、關注和活動的“情”,并有引導學生浸潤于探索、思維和發現之“境”。創設情境,就應以具體物景作載體,呈現有效喚起學生的認識不平衡感、問題意識及認識沖突,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問題探究、思考中。把蘊含語文的魅力成為理解、營造情境的核心要素。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創造各種具有很強凝聚力、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學意境。
語文教學情境創設,源于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蘇格拉底方法”,即“產婆術”。強調教育由內而外,應將兒童心靈中的智慧不斷啟發、發展的過程,而不是由外而內注入、訓練、鑄造的過程。其后經過柏拉圖、盧梭的繼承發展,到美國教育家杜威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對于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專項研究發端于1978年,著名兒童教育家和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圍繞情境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通過幾十年的實踐、研究、再實踐,總結出了情境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思考路線。她強調情境創設以“情”為紐帶,縮短師生之間、學生與教材之間、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得學生的情感成為其主動投入、參與教學過程的重要因素;以“思”為核心,傾注期待,啟迪想象,結合實踐努力發展兒童的創造力;以“學生活動”為途徑,活動融入課程,強化角色效應,結合能力訓練等使活動具有長期性、主動性、實效性。以“美”為境界,以“美”為突破口,從“美”入手顯現美的教學內容、手段和語言,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進而創造美。以“周圍世界”為源泉,應該從人類生活的根基——大自然著手,利用學生學習語言的經驗,回歸大自然,投入周圍世界寬闊而豐富的懷抱,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
創設語文教學情境對于教學成效的意義非凡。正如德國一位學者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時,把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知識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方能顯示活力和美感。”概而言之,創設語文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能起到培養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主動性;能夠指導學生觀察,強化感受性;促進思維發展,培養學生創造性;能夠激發情感動因,滲透教育性;借助語言訓練手段,貫穿實踐性,最終實現語文教學之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的目標的重要作用。
教例:在教學《天上的街市》時,選擇了一個晴朗的夜晚,沒有月亮,滿天銀星在遙遠的夜幕上熠熠生光。在學生沒有任何預習、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晚自習課上,我走進教室。
師:同學們,打開窗戶,都圍坐在窗邊,這一節課我們望星空。
(生驚異,繼而興奮,都涌向窗邊。教室內的燈關閉)
師:大家看著天空,誰能告訴我,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滿天的星星。
生2:我看見了星星在眨著眼睛,一閃一閃的。
生3:西邊那兩顆星靠得那么近,好像在說悄悄話呢!
……
師:同學們看到了這么多、這么美的畫面,真了不起!其實你們在不知不覺中都用到了文章中常用的兩種寫作手法——聯想和想象。根據你所表達的內容,你認為什么是聯想和想象呢?
(生熱烈討論,然后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高論”)
生1:我覺得由這個事物想到那個事物就是聯想。
生2:不對,“想”應該是一種心理過程,聯想應該是由一種事物想到另一種事物的心理過程。(同學們紛紛表示贊同)
生3:我覺得憑空想出一些事物就是想象。
生4:憑空怎么想?我認為是在一個原有事物的基礎上想出來的。
生5:我覺得想象出來的這個事物應該是現實中不存在的,而聯想出來的這一事物應該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
生6:我認為想象和聯想同樣都是一種心理過程。
師:同學們的回答真是太棒了,眾人的智慧真是無窮的。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下面就讓我們放飛聯想和想象的風箏,隨風再次遨游這美麗的夜空。你看,天空中除了星星,還有什么?
生1:有好多金銀珠寶、奇珍異玩呢。
生2:我看到最疼愛我的外婆了,她離開我一年多了,我真想她。外婆在天上沖著我笑呢,她一定過得很快樂吧!(陷入遐思中)
……
這樣就讓學生進入學習本詩的佳境,在美麗的夜空中盡情飛舞、自由翱翔。
參考文獻:
王華麗.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的運用[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