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實驗,而演示實驗卻是實驗的一部分。但是演示實驗也不是多多益善,必須根據授課的特點,創設不同的物理情境,導入實驗。
一、要做好課堂演示實驗,應做好以下環節
1.課前設置疑問,引入新課
中學物理課堂有自己的特點:設置問題—解決問題。物理課堂教學同其他課程一樣,是在不斷設疑、釋疑的過程中進行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時機適時設疑,巧妙解疑,對于學好物理知識、培養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有好處。如講“圓周運動實例”一節時,一上課教師先做一個演示實驗:水流星實驗,然后請學生來試,有的學生一次成功,有的學生不能一次成功。于是設計問題:實驗成功的條件是什么?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自然導入新課。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2.通過對現象的演示,形成物理概念
對于一個新的知識點概念學生可能不會那么容易接受。而演示實驗卻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如講授“自由落體”這一節時,學生對自由落體的概念理解困難,如果老師利用好演示實驗,層層深入引導,并讓學生參與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觀察實驗現象,得到第一手資料,在愉快的合作中探究物理規律,形成自由落體的概念,不僅完成了教學任務,還培養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
3.通過對實驗現象的研究,總結現象規律
物理規律是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必然趨勢及其本質聯系的反映,它是中學物理基礎知識最重要的內容,是物理知識結構體系的樞紐。例如,在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中,通過實驗探索加速度與力的關系以及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使學生得出:在質量一定的條件下,加速度與外力成正比;在外力一定的條件下,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加速度、外力和質量間的關系,得出牛頓第二定律。
4.驗證規律,鞏固知識
如在“力的合成”教學時,在已知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前提下,由學生和教師帶著明確的目的,一同設計實施實驗,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驗證實驗法的最大特點是學生學習十分主動。這是因為在驗證規律時,學生已知問題的答案,對于下一步的學習目的及方法已經清楚,所以就會有的放矢。
5.合理利用,突破難點
在物理教學中,無論在新課的講授中,還是在習題課中,我們都會遇到難以突破的問題,這正是物理學科的特點。在教材必修有一個用水柱顯示平拋軌跡的平拋演示儀,學生對其中的原理理解不透,也沒有動力去理解透,如果老師先將演示實驗成功給學生展示,學生自己就會問其中的道理,然后教師再講解原理,學生就會興趣很高,甚至有的學生自己就會分析出原理。如果再讓學生自己回家做一下,拿到班里展示,那樣學生興趣會更高。所以,有時合理利用演示實驗,對于突破難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學物理演示實驗具有形象、真實、生動和有趣的特點,它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最直觀的物理情境,給學生以感性認識,能為學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規律等方面作出最直觀的鋪墊,使學生感受倍深。
二、教師在準備演示實驗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實驗目的是否明確
教師要明確演示某一實驗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應該突出哪些實驗現象,重點示范哪些操作要素,如何啟發學生積極觀察、思維,得出結論,甚至有時可事先告訴學生觀察的重點。
2.教師應重視實驗過程的規范
演示實驗中教師的實驗操作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教師要注意本身行為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在演示實驗時,教師的示范作用要貫徹到全部演示實驗中,而且對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要結合本身的示范操作,進行必要的提示和強調。
3.實驗本身簡單易行,原理簡單
演示實驗的裝置要簡單,操作要簡便,以減少因儀器過多、裝置復雜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使演示實驗能在較短的時問內完成。
4.實驗現象直觀明顯
教師在演示實驗時,要保證讓全班學生都能看清實驗時發生的現象。實驗時用的儀器要大一些,演示桌的高度要適當;教師在演示時身體不要遮住儀器,或擋住一部分人的視線,儀器之間也不要互相遮擋。
5.確保實驗操作安全
課堂演示實驗中,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事故,教師都負有責任。實驗過程中能否確保師生的安全,取決于教師的實驗技能和是否嚴格實驗操作程序進行實驗。
6.學生的參與性要強,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演示實驗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對物理現象有清晰的了解,通過教師的演示,啟發學生思維活動。由于演示實驗的特點是時間短,觀察者多,因此,實驗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對演示的現象進行有準備、有目的的觀察,這樣不僅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更重要的是可加深學生對實驗的理解和對原理的認識。
演示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當然,要想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教師還得不斷更新觀念,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的作用,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劉亞君.淺談物理演示實驗對課堂教學的作用[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3(12).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