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都是利用口述教學,有的老師要是勤快一點還會在黑板上寫一寫,教師講得口干舌燥,但是學習效率卻不忍直視。為了轉變這種教學狀況,本文將主要圍繞初中語文教學中合作教學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從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合作教學,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一、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合作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在下面只是被動地聽課,將老師的板書機械地抄寫下來,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學生對教師有懼怕的心理,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也充滿恐懼,教學課堂死氣沉沉。而通過構建合作教學的模式不但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的教學氣氛,增加學生和教師之間交流溝通的接觸機會,還能夠讓學生相互講述自己對于文章內容的見解,讓學生能夠在快樂中學習,從而構建一個活躍的教學課堂,有利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
2.合作學習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將教學項目進行安排,教師要做的事情就是將班級中的全體學生進行分組,這樣能夠將教學形式變得多樣化,有利于擺脫傳統單一、簡單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一些負面影響。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已經不再是單向的交流,能夠使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之間更好地溝通,用雙向的交流替代單向的溝通,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利用合作教學的方式能夠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是沒有事情可做,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要及時采取措施補救或者糾正,不要一味地指責學生,這樣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3.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合作精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也越來越多,我國一直非常重視計劃生育,這使得每一個家庭的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孩子平時在家里只有爸爸媽媽或者是長輩們陪伴,很少接觸與自己同齡的孩子。同時,由于家庭生活狀況的不斷改善,很多家長一直非常溺愛孩子,這導致有些孩子的性格過于自我,缺乏寬容和分享的精神。在語文課堂上通過合作學習不但能夠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增加溝通的機會,使得學生能夠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被別人理解,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同時,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為了集體的榮譽會一直努力,發揮自己的最高水平去努力學習和展示自己,從而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團結精神和合作意識。有利于在合作和幫助中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
二、合作學習的實施對策
1.進行合理分組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負責對學生進行分組,分組的過程中教師要科學分組。在分組時教師要將每一個學生的情況了解清楚,這時要將學生的語文基礎、語文發展創新能力、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學生的心理素質等都要考慮其中,要將科學作為分組的標準。在分組的時候,教師盡量控制好人數,最好六個人為一組,其中每一個小組包括兩個優等生,他們負責帶動小組成員積極學習,然后再分兩個中等生給每一個小組,最后的兩個人要盡量分學習較差的學生,這樣這些差生也能夠被優等生所影響,在語文課堂上積極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學會取長補短,發揮小組的整體力量。此時,教師要為每一個小組選擇一個小組長,小組長的任務就是上傳下達,下達教師的一些指示,向教師匯報小組學習的狀況,并將小組之間的分工和學習組織好,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探究性和合作意識的培養。
2.有效開展活動,教師重在指導
教師在為學生準備語文小活動的時候,不要為學生制定同樣的目標,對于優等生來說這樣的教學目標太過簡單,他們不用太努力就能夠實現,這樣優等生的思考時間就會越來越少,很難提高優等生的能力。而對于差生來說,一樣的教學目標對于他們來說太難,他們即使努力也不一定能夠實現,學生就會放棄學習,出現“破罐子破摔”的學習態度。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發展學生的個性,注意因材施教,避免統一化。例如,在進行語文知識背誦、聽寫練習的時候,可以分為多個環節,讓每一個小組的成員根據能力的不同以參賽的形式有針對性地參與活動,從而促進學生共同進步。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要一味地命令,也不要坐視不管,要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在開課前為學生設計教學方案和目標,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誤區要及時進行糾正,在學生迷茫頹廢的時候教師要給予鼓勵,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從而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使學生的合作精神得到發展。
總而言之,要想順利地開展合作教學,教師就要為學生在課堂上開展一些語文教學活動,這是提高教學成效的基礎。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合作教學模式,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張云麗.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J].中學教學參考,2011(16).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