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世紀的歷史課程改革體現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體系和課程評價等方面,其中,課程內容的變革備受中學歷史教師的關注。中學歷史教育有自身的特點和要求,不是大學歷史教育的簡化版,在選擇課程內容時,特別是把握課程內容的深度時,要注意考慮中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特點。
關鍵詞:課程改革;學習興趣;課程目標
課程內容是“根據課程目標,有目的地選擇的各種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知識體系,它是課程的核心要素。”課程內容既受制于課程目標,又是課程結構的依托。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課程內容就是教材所包含的內容,這種取向有利于教師的統一教學,但是卻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一、課程內容的選擇
課程目標是選擇課程內容的首要依據,而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也會影響到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內容的選擇還與歷史學科本身的結構體系和發展情況有關,通常選擇歷史學科最重要、最具有恒久價值的內容。課程內容的選擇還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愛好以及學生發展的需要。泰勒認為,不管是什么樣的課程,在選擇課程內容時都應該符合以下五項原則:
(1)為了達成某一目標,提供給學生的課程內容,要使他們有練習該目標所蘊含的內容和行為的機會。
(2)所提供的內容要使學生從實踐該內容所蘊含的行為中獲得滿足感。
(3)提供給學生的內容應該是學生力所能及的。
(4)許多課程內容可達成相同的教育目標。
(5)同一學習經驗通常會產生數種結果。
課程內容的組織有三個比較典型的原則:在縱向的維度上,堅持連續性和順序性的原則。連續性是指課程組織的水平,是指直線式地陳述主要的課程要素。順序性是指將課程內容、學習經驗及學習材料按某種原則排列,使得后面的學習可以建立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但是連續性和順序性也面臨著學科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心理發展順序之間的沖突。在橫向的維度上,堅持整合性。整合性是指在課程當中將各種不同課程內容之間建立適當的聯系,以整合由于分割所造成的知識支離破碎的狀態。
二、歷史課程內容的改革
任何一個學科都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特別是在知識迅速增長的當代社會。但是,在中學教育中,只能有選擇地把一部分學科內容教給學生。如何選擇適合中學教育的學科內容,是每個學科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到20世紀末,我國的中學歷史教學內容沒有大的變化,基本上是按照學科體系編寫的中外通史。傳統的歷史課程特別注重歷史知識的系統性,以致“過剩地組織羅列性知識并加以制度化的課程把教學視為單向傳遞的作業,使學習封閉在被動的死記硬背的作業里”。新世紀的歷史課程改革即第八次課程改革在課程內容的變化上主要體現在選擇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知識、能力和態度的內容,選擇有利于體現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不同文明的價值和最能夠體現恒久價值的內容。新課程改革要改變歷史課程內容“繁、難、偏、舊”的缺點,“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不是‘囊括’而是‘精選’”,要堅持如下原則:
(1)要避免專業化、成人化傾向,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
(2)課程內容應體現時代精神,貼近社會生活,貼近學生生活。
(3)課程內容應是國家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歷史知識,即人類社會發展中最具影響力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4)課程內容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盡量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齊世榮先生曾經對中學歷史教材內容的選擇提出三個標準,這三個標準也可以視為選擇歷史課程內容的標準。“第一條是服務于時代要求的標準。我們今天編寫中學歷史教材,應當立足于21世紀的現狀,看一看挑選什么樣的內容,才有益于廣大的中學生。已故著名歷史學家張蔭麟在其《中國史綱》這部著名中國歷史高中教科書的‘自序’中說:‘顯然我們不能把全部中國的史實,細大不捐,應有盡有地寫進去。姑勿論一個人,甚至一整個時代的史家沒有能力去如此做。即使能如此做,所成就的只是一部供人檢查的‘中國史百科全書’,而不是一部供人閱讀的中國通史。’于是他提出‘筆削’的五條標準,其中一條就是‘現狀淵源的標準(Standard of Genetic Relation with Present Situations)。’他說:‘我們的歷史興趣之一是要了解現狀,是要追溯現狀的由來,眾史事和現狀之發生學的關系(Genetic Relation)有深淺之不同,至少就我們所知是如此。按照這個標準,史事和現狀之發生學的關系愈深則愈重要,古今通史家每以詳近略遠為旨。’(自序)張蔭麟的這種看法很有道理。可資參考……第二條是中外歷史互相聯系的標準。中學歷史教材分作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兩大部分,各有其專門的寫作對象,但不應截然分開,互不相涉。我們在編寫世界史時,心中應當不忘中國在世界歷史中各個時期和若干大事件中占有什么地位;我們在編寫中國史時,心中應當想到世界歷史這個大環境對我們有什么影響以及反轉過來,我們對它又發生什么影響。這樣編寫出來的歷史教材,有分有合,最終成為一部真正的全球史,能使學生視野開闊,對世界格局了然于胸,無論將來從事什么工作,都將大受其益……第三條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標準,也是最基本的一條標準。”
傳統的歷史課程內容曾長期偏重于介紹政治史、軍事史,對于文化史和經濟史等內容則關注較少。新的歷史課程在課程內容上有很大的改變,比如,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不強調歷史學科的體系,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對知識點的規定比較粗放,給教材編寫留下一定的空間。
1998年,北京市研制了《歷史課程標準》(7~12年級)。2000年,北京市21世紀歷史教材編委會又對其進行了修訂,重新確定了教學內容框架。在課程內容的選擇方面首先考慮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水平,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在這個前提下,從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出發,精心選擇了課程內容,嚴格控制知識總量和學習要求的適度。考慮到歷史學科知識建構的有序性及規律性特點,仍將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分開學習,但注意了中外歷史的聯系,注意體現中國歷史發展的世界背景和世界歷史中中國的地位;堅持歷史科學的時序性,同時注意突出重點,不求學科體系的完整,避開艱深的專業概念和理論,還注意吸收史學研究的新成果。
三、歷史課程內容的時代性
歷史課程雖然是學習人類已經發生過的客觀事實,但是課程內容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課程內容的選取在堅持科學性原則的同時,應該體現出時代性。只有保持課程內容與時代之間一定的聯系,才能夠體現出歷史對現實世界的作用以及歷史教育對學生生活世界的關注。歷史課程內容的時代性一方面是體現在要根據學術界最新的公認觀點去修正教材的觀點;另一方面體現在對內容的選擇和表現方式上,要根據時代的情況而有所變化。要能夠及時把那些對反映人類社會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內容補充進來,特別是中國當代史和世界當代史的內容,要隨著時代的前進,把時限往前延伸。要關注最近幾年發生的重大事件,但是補充的內容必須要嚴格遵循科學性和思想性的原則,不能夠為了趕時髦和所謂的熱點而補充。
從建國后頒布的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可以看出,歷史教學內容的時代性非常強,歷史教學大綱選取內容的發生時間距頒布教學大綱的時間非常接近。比如195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初中中國歷史教學大綱》(草案),其中指出:“從1950年到1952年,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領導全國人民鎮壓了反革命,改革了土地制度……1953年,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
從《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01年版)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課程標準在體現時代性方面所做的努力:采用了時序與專題相結合的編排方式,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和綜合,體現了對課程內容進行綜合的課程改革理念。還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各種活動,使課程內容更加多樣化,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和深入探究。如課程標準規定:“通過查閱報紙雜志、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進行社會調查等形式,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并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問題等,寫出調查報告,學習從事社會調查的方法。”而2011版的歷史課程標準對課程內容又進行了較大的調整,突出時序的主線,使課程內容更符合歷史學科的特點。
歷史課程除了具體內容的時代性外,在觀念上,也要與時俱進。如全球的觀念,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全球性的問題也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關注。因此,在歷史教育中,應關注這些全球性問題,比如環境破壞、貧富差距加大導致的貧窮和疾病問題、國際恐怖主義、霸權主義等。通過歷史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傳統,可以具備全球合作意識。歷史教育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提倡全球合作,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正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指出的:“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境意識。”《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01年版)也指出“辯證地看待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總體趨勢;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他們創造的文明成就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華的開放態度”“了解世界現代史發展的基本進程和總趨勢;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理解和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增強國際意識,以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吸納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了解當代世界的多樣性、多元性和復雜性,樹立憂患意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立志為促進人類進步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廖哲勛,田慧生.課程新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