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學習在當前教學改革中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教學理念旨在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獲得真知。初中物理教學中合作學習方法的運用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主要對提高初中物理合作學習實效性措施進行研究。
關鍵詞:初中物理;合作學習;學習目標;學習進度
合作學習運用于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具有良好的適用性,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勇于思考、勇于發言、勇于探索,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保證了學習質量,探討提高初中物理合作學習實效性的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科學創建物理課堂合作學習小組
學習小組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基本載體,首先應當重視科學規范化學習小組的創立,組建優質的合作學習小組是實施課堂合作學習并保證合作學習質量的關鍵所在。在創建初中物理課堂合作學習小組時,物理教師應當花費一番工夫。根據合作學習小組建立的各種影響因素綜合分析合作學習小組創建的具體形式。學生的年齡、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經驗與能力、物理課程的基本內容、教學材料、實驗設施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地點等均可影響到合作學習小組的創建。在創建合作學習小組時有多種預選方案,首選方案是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合作小組劃分,為了帶動班上物理成績較差的學生學習,可將物理成績前幾名的學生與物理成績后幾名的學生劃分到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內,以此類推,成績中等的學生與成績中等的學生劃入一個學習小組內,此劃分過程堅持平均與中庸原則,確保小組內有實現合作學習的可能性。為了保證合作小組內男女生人數結構合理,可適當進行調整。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與能力
在合作學習小組劃分完畢后,物理教師需要將合作學習小組劃分的目的以及合作學習的意義向全班同學講明。強調一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與合作探討能力在其一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明白合作學習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在課堂上,物理教師制訂合作學習小組展開合作學習的具體要求與規范,建立相對嚴格的合作小組行為準則,維護小組合作學習的有序進行。在合作學習小組實施初級階段,物理教師需要耐心對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觀察與分析,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與指導,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大膽思考、勇于發言、敢于爭論、熱心交流。在合作學習小組制度實施一段時間后,物理教師應當對實施情況做一個整體的審查與研究,積極發現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索解決該問題的具體措施。此外,物理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期間的科學邏輯思維能力、懷疑精神與實踐創新精神等,在課堂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與調整,啟發學生將物理學習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實現合作學習小組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合理策劃合作學習目標與問題
科學合理的合作學習目標與問題在整個合作學習過程中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合理的合作學習目標主題可以有效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與質量,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促使合作學習過程有一個良好的氛圍,更加利于合作學習目標的實現。在物理課堂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開始之前,由教師制訂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目標與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參與合作學習活動。比如在講述電路的串聯與并聯這一章節時,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探究串聯電路與并聯電路出現差異的原因,并根據不同意見與觀點在小組內展開討論,直到達到真知。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物理教師需要全班巡視,積極為學生答疑解惑,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點應是合作實踐環節,物理教師為每個合作小組準備足夠的實驗器材,為學生開拓更加廣泛的實驗空間,讓學生帶著學習目標與問題進行合作分工實驗,此過程中既可鍛煉學生的探索鉆研精神,也可磨煉學生合作學習的品質,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四、實現對合作小組學習進度的有效控制
實現對合作學習小組學習進度的有效控制主要是物理教師的任務。在合作學習型課堂中物理教師依然要發揮好其課堂主導作用,防止課堂因合作學習而演變成一場混亂。制訂嚴格的小組合作學習進度計劃表,對理論知識討論環節、物理實驗環節、創新發散環節等作出明確的規定,保障小組合作學習科學有序地進行,提高合作學習實效性。
在新課標改革背景下以及素質教育理念支持下進行初中物理教學合作學習探索,可以有效革除傳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弊端與不足,實現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創新,為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提供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改善課堂氛圍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與質量,保證取得較好的物理成績,最重要的是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實踐創新能力,為將來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與職業生活提供幫助。因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推進合作學習教學方法,探索具有高實效性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顧根祥.提高初中物理合作學習實效性的有效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0(11).
[2]黃冬梅.提高初中物理合作學習實效性的有效措施[J].吉林教育,2010(32).
[3]鄭自強.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探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