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新課改已經推出很長時間了,隨著新課改不斷的深入和發展,教師都知道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課堂是主陣地,這似乎是新課改的精髓。實際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才是新課改的本質核心。
關鍵詞:積極對話;創新潛能;教學觀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新課改不斷的深入。創新教育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任。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能夠表現出創新的意識,或者進一步在學習運用中有創新能力的體現,那么語文新課程的理念才落到了實處。筆者就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談以下看法:
一、引導學生積極討論,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挖掘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一定要做到如何引導學生積極討論。那么教師就必須創設一個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這就要求老師去改變自己傳統的教學思路,摒棄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不斷激發和鼓勵學生討論問題的能力。這樣無形中就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芽和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比如,我在語文閱讀教學時就充分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多看點自己喜歡的的書,也不需要老師推薦多少名著,學生生活閱歷本來就少,想要讀懂它們是有困難的。讓學生多讀多看他們喜歡的書是沒有壞處的。記住那些讓自己感觸深的、有共鳴的話,然后讓學生說說為何感觸,為何共鳴。因為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在每個時候的心情都是不固定的,如果學生能感覺到其中語句想表達的情緒,說明他們已經向主動性走出了第一步,離創新能力就近了一步,接著我就讓學生去把握住那種感覺。
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可以試著去模仿別人,日子長了,再配合自己的想法和偶爾的感悟就容易寫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文字了,學生自然而然就有了創新感。我在作文教學中,就讓學生仿寫一些精彩的句子。比如說,寫冬天的冷,給了一句“樹枝上結了幾粒麻雀”,讓學生仿寫秋天的蕭瑟。有個學生就寫了一句“樹梢上粘了幾片枯葉”,很精妙的語句。上個星期作文課,我讓學生仿寫阿城文章中的一句話“夏日的太陽很辣”,有個學生就仿寫了一句“春夜的月光很甜美”,我想這亦足矣。學生的創新力也足以凸顯出來了。
古希臘魯塔克說得好:“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也就是說,教師不能成為語文知識的灌輸者,要成為語文知識的領路人。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灌輸出來的,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碰撞出來的。即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有些不著邊際或者無厘頭的回答,作為老師,應該做的不是斥責和打擊,而是循循善誘,鼓勵這種開放式的思維。因為這種思維潛藏著學生創新的能力和智慧的火花,激勵是最好的老師。
二、改變教師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語文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在教育一線老師已經意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角,也明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于是在課堂上也留了大量時間給學生思考和討論,表面上看學生正體現了主體地位,似乎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質上學生所思考和討論的問題都是老師提出的,思考來討論去還是圍繞著老師,學生的創新能力又如何能培養的出來呢?教師的教學觀念不能徹底地改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無從談起。
教學觀念的改變,重要是讓學生在課堂中放開自己,不要刻意去追求某種標準答案,隨性就好。教師在備課時不光要考慮怎樣教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生怎樣學、怎樣用。不能只備講堂上的課,還要備生活中的課。以往課前老師備課時習慣考慮的是這篇課文應該講什么,學生應該學什么,這是知識傳授。現在教學要改變成這篇課文學生先明白什么,學生明白后如何在生活中運用。這樣,教師思考的角度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也就真正地改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很自然地體現了出來。教師告訴學生如果在課堂中或者生活中突然有什么感悟或者想到什么,就說出來。那些就是屬于你自己獨特的體驗,不管幼稚也好,空想也罷。讓他們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隨性才可以見真情,這就是創新能力的體現。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必須抓住一切時機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導學生充分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不要認為學習是為了考試,是為了家長掙面子,要主動讀書、主動思考、主動練習。教師若能充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意志品格,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那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能得到實實在在的發揮。教師又何嘗會擔心學生創新能力不體現呢?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只要我們教師深入領會新課改的精神,把學生的思想解放出來,真正把學生推向主體地位,那么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就會充分地展現出來。在語文課堂中,我們教師就會時時看到學生精彩的火花,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參考文獻:
熊生貴.新課程教學創新新視點[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魏晶,女,1977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邳州市邳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