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賦予了作業新的含義,作業已然成為提升和重建課程意義不可獲取的內容,為此,結合多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對語文作業的設計提出了幾點教學建議和認識。
關鍵詞:作業形式;學生差異;作業分層
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我們要把握新課程改革的方向,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個性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一、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
常見的作業形式多種多樣,比如預習作業、復習作業、實踐動手作業、口頭作業、書面作業等等。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注意作業形式的多樣性,只是局限在“寫”的形式之中,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新鮮感,最終喪失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只能被動地完成作業,這樣效率和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學習效率事倍功半。因此,我們要設計豐富的作業形式,將“想象型作業”“自選型作業”“興趣型作業”結合起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作業形式的豐富會讓作業變得精彩紛呈、生動活潑,讓學生擁有一個張揚個性、展示特長的舞臺,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獲得更大的進步和發展。此外,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提高語文作業的實踐性,減少書面作業,給學生提高動手操作的機會,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例如,在學習《看云識天氣》這節課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中講述的方法來辨別當地的天氣情況;又如,在學習《蘇州園林》這節課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將文中描寫的景色畫下來;再如,在學習《變色龍》這節課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課下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變色龍的相關信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再如,在學習“探險”這個單元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學生分成兩個大組,以“探險是否有意義”為主題開展辯論賽,這樣既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優勢,同時又能鍛煉學生處理信息和搜集信息的能力,一舉兩得。
二、作業分層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
因為生活環境和基礎能力的差異,每一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設計分層作業,讓學生擁有更多選擇的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業,收獲更多的知識,增強學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例如,在學習《孔乙己》這篇文章的時候,通過抓關鍵詞“哄笑”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悲涼氣息,感悟人物的悲劇意義。但是由于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筆者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堅持分層的原則,引導學生體會作品語言獨到之處。第一,仔細閱讀文章,找出文章中描寫“笑”的四處位置:第二,談一談自己對微笑的理解,可以以生活為場景,大膽發揮;第三閱讀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模仿著從語言特點角度來寫一段鑒賞性文字。三個任務由簡到難,逐步加深,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在夯實基礎之上獲得能力的發展和創造力的提高。對于平時成績一般的同學大多會選擇第一個作業,而基礎較為扎實的同學則將注意力放在了第二個作業上,至于第三個作業主要是針對那些學有余力,還有很大進步空間的同學,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讓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訓練途徑,實現綜合能力的提高,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三、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
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使得教學內容獲得了大大的擴展,在不同內容和不同方法相互滲透和交叉在開闊了學生視野,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在語文作業設計過程中,我們要推進學科之間相互融合,尋找學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嘗試借助其他學科知識來輔助學習語文知識,實現學科之間相互啟發、相互促進,實現現代化教學的目標。例如,在學習《七根火柴》這節課的時候,我們可以將歷史知識和語文知識融合在一起,給學生布置以下思考作業:第一,長征的起始時間是什么時候?第二,長征開始時中共中央總共率領的紅軍人數大約是多少?紅軍在長征過程中經歷了哪些艱難困阻,最后剩余多少人?第三,長征勝利的意義和標志是什么?這樣一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而且激發了學生課后探究的欲望和動力,不僅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同時還實現了知識面的拓寬,大大提高了作業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我們要堅持貫徹新課改教學理念,創設設計理念,豐富作業形式,提高作業的創造性、智慧性和開放性,發揮作業的價值和意義,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徐運平.如何優化初中語文作業設計[J].學周刊,2011(29).
[2]徐琴.淺談初中語文專題教學的作業設計[J].中國校外教育,2011(11).
[3]琚金民.新課改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度[J].教學與管理,2009(10).
[4]范玉芬.淺談初中語文作業設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版,2008(1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