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剖析了初中學生學習數學“上課聽得懂、下課做不對”現象的成因,并針對問題的成因制定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數學思維;知識應用
在初中數學的學習中,很多學生都會出現“上課聽得懂、下課做不對”的現象,由于教師對此不夠重視,久而久之,這種現象就會成為困擾中學生學習的主要障礙,甚至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作為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既是一種責任,又是打造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對此,本文首先剖析了中學生學習數學“上課聽得懂、下課做不對”現象的成因,并針對問題的成因制定了應對策略,以期為廣大教師提升教學質量而提供建議和參考。
一、中學生“上課聽得懂、下課做不對”現象的成因
導致中學生“上課聽得懂、下課做不對”現象的成因有很多,綜合來說,這些原因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1.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
課堂學習的時間短、空間封閉、知識量大,受此影響,很多學生的課堂學習收效甚微,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導致學生在課外應用所學知識時受得了阻礙。
2.學生采用的學習方法與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缺乏共通性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過程其實是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過程,尤其是數學課程。眾所周知,數學的公式、符號等都是抽象于生活中的實際事例,嚴格來說,課堂上的數學知識其實都是生活現象的縮影。因此,在學習數學時,學習方法與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所采用的方法其實是一脈相通的。然而,受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影響,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其實都是理論知識,這些理論與生活相剝離,成為脫離生活實際而獨立存在的數字、符號乃至數量關系。由此,這也導致學生很難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上課聽得懂,下課做不對”的現象也由此而形成。
3.學生缺乏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是學習數學的基礎,也是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重要思維。數學思維的形成,有賴于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接觸大量理論與實踐,即每當學習了一種理論知識,都會有用實踐來檢驗的過程。因此,也可以說,數學思維是以理論為基礎,在大量實踐的過程中所掌握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僅具備理論知識而缺乏實踐經驗,勢必會影響數學思維的形成,而從中學生學習數學的現狀來看,正因為他們陷入了這種有理論而無實踐的“魔咒”,才導致他們產生了“上課聽得懂,下課做不對”的現象。
二、中學生“上課聽得懂,下課做不對”現象的解決策略
針對上述對中學生“上課聽得懂,下課做不對”現象成因的剖析,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三種方法來消除這一現象。
1.增加課時,減少課堂知識量
很多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將大量信息匯集一堂,讓學生的思維在新知識之間跳躍,這種課堂組織方法雖然能夠加快教學進度,但不利于學生吸收知識。在教學理念方面,教師可借鑒美國的教育模式。美國的小學和中學是知識的“吝嗇鬼”,教師會嚴格限制學生得到知識的數量,數堂課只允許學生得到一個知識,但僅這一個知識,學生都會付出很多汗水和辛苦,因為教師的目標是讓學生完全掌握這一個知識,從知識的概念、定義到各種應用的方式,都要求學生必須熟知,并能信手拈來,活學活用,而非粗略了解,即開始新知識的教學。這種“一步一個腳印”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將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技能,這種技能包含了理論與實踐,是真正的“學到知識”,而非知識的皮毛。借鑒這種教學理念,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盡量增加課時,減少課堂的知識量。通過反復的指導和實踐,讓學生掌握知識,即,能夠用其來解決實際問題,如此,久而久之,則能夠幫助學生奠定扎實的基本功,從而消除“上課聽得懂,下課做不對”的現象。
2.培養建模思想,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對于學習方法的選擇,教師可根據課題的類別,讓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的學習方法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相匹配,從而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對此,教師可采用從實際問題入手,以實際問題來組織課堂的方法,讓學生首先學會解決實際問題,其次才掌握學習方法。
如“二元一次方程”一課,在課堂開篇,筆者首先向學生列舉了一個實例:小麗和玲玲等幾個同學隨家長去水上樂園,水上樂園門口的票價提示,成人票35元/人,學生票半價,團體票(16人以上)6折。小麗的爸爸說:“我們12人,需要350門票”。小麗說:“等等,我還有更省錢的算法。”那么,小麗是怎樣算的呢?小麗他們一共去了幾個成人?幾個學生?
用這一實際問題來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首先讓學生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其次再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建模思想,消除學生“上課聽得懂,下課做不對”的現象。
3.培養數學思維,提升知識的應用能力
中學生數學思維缺失大多是由于他們的視野狹隘所導致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一個問題,或一道課題,教師需要拓寬講解路徑,并給予學生更多的解題路徑,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量,從而幫助學生養成數學思維。
例如,在“一次函數的圖象”一課中,筆者通過三個路徑引導學生來探尋函數知識的發展線索:(1)探索具體函數與特殊數值;(2)分析過渡與概念的生成;(3)判斷應用與比較升華。同時,筆者提出了兩個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1)作出函數y=x2的圖象,并觀察圖象的對稱性,歸納其中的特點;(2)結合以前所學的知識,列出以前曾學過的與此相關的知識點,探索如何判斷圖象關于y軸的對稱。
如此,通過這樣的引導,久而久之,則會逐步拓寬學生的視界,提升學生的知識量,使學生在以后的解題中能夠運用更多知識,從而形成數學思維,突破思維障礙,解決學生“上課聽得懂、下課做不對”的現象。
參考文獻:
李道仁.學會學習[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