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主任工作在學校管理中的位置日益重要,主要從熟悉學生、針對性教育學生、以身作則建設班級文化及掌握心理學知識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等方面為剛剛上任的年輕班主任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班主任;班級文化;師生關系
學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班級是學生成長的搖籃,要使學生健康成長,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不容忽視。班主任是學校各部門、任課老師和學生家長協調溝通的紐帶,是進行學生管理的直接領導者、組織者,是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和學校教育理念的前沿陣地。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直接關系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和要求越來越高,班級管理也越來越復雜,而班主任在上任前很少有專門的學習和培訓,導致班主任在上任初走入誤區,留下遺憾,甚至喪失工作的信心和熱情。下面結合我在班主任工作期間的一些經驗教訓,談談班主任工作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希望能給年輕的班主任們些許啟發。
一、全面了解學生,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在高中階段,一個班級有幾十個學生,他們在性格脾氣、學習習慣、家庭環境等方面不盡相同。班主任的首要任務就是盡快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每個學生。在剛剛接手班級時,班主任要拿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與學生相處、與任課教師交流,與家長溝通,發現和總結學生身上的優點和缺點,在腦中建立起學生的信息庫,在今后的管理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不同類型的學生要運用不同的態度和方法,對于學習成績好、行為習慣好的模范生,小的進步無須公開表揚,一個贊許的微笑或眼神就能“心領神會”,但小“毛病”要及時提醒,并督促學生反省錯誤,促進學生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對于學習成績落后、行為習慣不是很好的學生要給予適當的寬容,出現小的問題要給個臺階,使學生有反省和改正錯誤的時間和機會,學生也會被老師的寬容所感動,有進步則要公開贊揚以增進其信心,或許一個小小的閃光點在你正確的引導和鼓勵下變成一座寶藏,對學生一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二、以身作則,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
作為高中生,學習是不可回避的問題,營造團結、上進、溫暖的班集體,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會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率。“一個組織沒有了目標,就會成為一盤散沙”,所以在班級管理中樹立恰當的目標是打造班級文化的關鍵,班級的目標不能僅僅是學習目標,還要包含道德修養、行為習慣、環境衛生等,并根據實際情況分解為階段性目標,更重要的是班主任在學生前行的道路上能夠給予及時指導,讓學生逐步實現目標,收獲成就感和自信心,促進學生向更高目標努力。同時,班級要提倡積極向上的精神,既形成自己的班風,可以將“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團結是力量,團結是智慧”等代表著班級精神的標語張貼在顯眼的地方,同時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率先垂范做班級精神的踐行者。比如,班級要提倡勤奮精神,班主任首先要以身作則,早讀時要經常深入班級,自習時到班級看書或者備課,與學生一起學習,學生的作業要認真批閱,針對性地寫評語。學生的集體活動要力爭參與,至少要到場,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時刻在關注著自己。可以準備一個記錄本,將班級發生的事情簡要記錄下來,在與學生談話時,點點滴滴的小事會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細心和付出。
三、關愛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中國歷史上的多數時期,教師有著很高的位置,教師可以用簡單的、強制的方式和居高臨下的姿態教育學生。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的角色定位已經發生轉變,班主任要更好地開展工作就要學習心理學知識。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熟知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特點,將使班主任工作更得心應手。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中生的獨立性增強,對人生和社會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家長和教師照本宣科式的說教常常招致他們的反感,交流出現問題;叛逆心理達到頂峰,隨著知識的增長、視野的拓寬,高中生開始用懷疑的眼光看待“權威”,家長和老師不再是無所不知的“偶像”,甚至個別學生走向了極端,懷疑一切,否定一切,教師和家長采取強制灌輸的方法必然適得其反;高中生的心理又是比較脆弱的,容易感情用事,感知學生心理發展與變化,在某些時候,耐心傾聽學生的煩惱,就是一種教育。掌握心理學知識的目標是讓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心人,與學生的交流暢通無阻,班主任工作自然會輕車熟路。
總之,班主任的工作責任重大、繁雜辛勞,也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工作,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世界,教師要想成為每個學生的朋友,需要付出很多心血。希望以上這些淺顯的建議能夠給年輕的班主任一點幫助,只要積極學習,不斷積累,就能做好班主任工作,體驗到更多為人師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穆馨.淺談青年教師的班主任工作[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1(7).
[2]羅桂榮.做好班級管理工作的幾個要點[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2).
[3]溫繼榮,郭衛華.班主任工作的“三心”[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9).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