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對學生而言是熟悉而又可怕。熟悉是因為從小就開始背誦古典詩詞,可怕是因為“背誦之難,難于上青天”。面對古詩詞這片雅致的天地,學生卻始終猶豫徘徊,無法親近,更難以言愛。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地發現古典詩詞的凝練、蘊藉之美,興味盎然地走進這片天地呢?筆者嘗試通過形式多樣的寫作活動來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悅讀”詩詞,用愛觸摸經典的脈搏,用情感悟詩文的靈性,在獨抒性靈的暢快中慢慢體味、感受古典詩詞的魅力。下面以柳永的《雨霖鈴》為例談談筆者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以改寫古典詩詞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體驗初步的審美享受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首次提出了“閱讀期待”這個概念。所謂“閱讀期待”,是讀者閱讀之前內心所預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讀者的知識層次、個人愛好和閱讀能力,構成一種綜合的閱讀要求和欣賞水平。
《雨霖鈴》教學第一課時,先布置學生利用網絡了解柳永及其詞的特點;然后對《雨霖鈴》詞意上理解的幾處難點進行點撥;接著要求學生根據詞的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以柳永的身份將《雨霖鈴》改寫成日記形式。日記是以第一人稱展開,這有利于學生自覺地進入柳永的角色,更易于理解、體味詞中的情感;其次日記是學生最熟悉、最有親切感的文體,能更好地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
要求提出后,學生顯現出躍躍欲試的樣子,以小組的形式,認真地研讀文本,查閱手頭上相關的資料,展開討論,有的還主動提問……之后整個教室一片安靜,只聽見沙沙的筆尖摩擦紙張的聲音。雖然沒有字數規定,但不少學生情不自禁地就將百來字的詞改成七八百字的日記,這也可以看出學生是真正自覺地走進了文本。
二、以互動交流深化學生的審美感知,促進深層的審美發現
審美感知是對事物形式特征的整體把握,是將雜亂無章的對象形式改造成一定的形式,一定的結構完形。這當然同時也是它的主動性、選擇性。它關注、選擇對象的形式特征及其所暗示的東西,從完形中獲得某種本質性的領悟。知覺活動不是被動地將各種感覺要素加在一起,而是以一種主動的態度去解釋和理解它。
《雨霖鈴》教學的第二課時,學生以八人為一組展開日記互評,將自己日記中最精彩的段落展示給同組學生。由于知覺活動是以主動的態度去解釋、理解,不少學生都寫出了精彩之筆,例如:“碼頭邊的船不等人,不舍卻注定要分離。緊握的雙手不愿松開,也許下一秒就要分離,我內心的不舍與悲痛已化作淚卻無法用語言表達。登船的那一刻,我的心碎了無痕,船兒漸行漸遠,冷酷地想將相連的心分離……”
“正當依依不舍,船夫的無情催促煎熬著我的心,多么希望時間就此停下!我們十指緊扣,不愿分開,無奈船夫又在一次次地催促。我滿含淚水地看著你,卻發現眼淚早已朦朧了你的雙眼,心中涌起的千言萬語卻無法言語……”
從這些充滿感性的語句中,可以看出學生對于原詞中的“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所暗含的情感已經感悟得比較到位,教師只需稍加點撥:“留戀處,蘭舟催發”表現了一種不忍別卻不得不別的矛盾,將痛徹心扉的別情推向高潮;“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則展示了一種生活真實——最真、最深的情感總是無言,與白居易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船兒且行且遠,想要將相連的兩顆心分離,江上暮靄綿延。沉重的暮靄,沉重的人心,江水無語自東流,一切宛如夢中。”
“在那遙遙千里的航程中,還有數不盡的煙波雨風,眼前暮靄陰沉,遠處楚國天地空闊無邊。”
從學生的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學生把“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看成是單純的寫景。教師啟發學生思考,是否應該將此處的“千里煙波”“沉沉暮靄”“楚天闊”與詞人的離愁別緒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探究“化虛為實”的藝術手法——將無形的情感通過有形的載體表現,并讓學生回憶運用此手法的其他詩句,如“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加深對“化虛為實”的藝術用法的認識與理解。
“酒醉后的今晚,我會在哪里醒來?或許是在滿栽楊柳的岸邊停留,在晨風拂面中感受落寞,形影相吊地與殘月傾訴心中的苦痛!”
“生離總是痛過死別,不舍亦無法,分離的心,怎敵悲秋。今宵空余一人酒醉,醒來身處何處已無謂。也許是楊柳、秋風、月不圓,正如碎了的心。”
學生結合已有的積累,對“柳”“秋風”“月”“酒”這些意象所蘊含的情感有所理解,教師所做的是將與這些意象有關的詩詞系統梳理,使學生對這些典型意象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以便學生更好地拓展遷移。
這樣,在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的基礎上,啟發學生進一步發掘詞的深遠意蘊和藝術特點,引導學生從理性的層面賞析《雨霖鈴》。
三、以活動寫作引導學生審美升華,培養學生欣賞古典詩詞的主動性
審美升華是指鑒賞主體在審美直覺和審美體驗的基礎上達到一種精神的自由境界,通過藝術鑒賞的審美再創造活動,在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中直觀自身,實現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雨霖鈴》寫的是別情,學生經歷過人生的離別,與朋友的、與家人的、與老師的……對離別也有自己的感觸,于是教師設計一次為期一學期的關于“離別”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活動程序為:
1.通過網絡、圖書館等途徑,搜集與“離別”有關的古典詩詞,歸納離別詩詞中常見意象及特定的情感寄寓。
2.在海量閱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確立研究課題,如:離別詩詞中常見題目、離別詩詞中常見意象、離別詩詞的常見情感、離別詩詞的常見表達技巧等,并進行梳理篩選,撰寫寫作提綱,明確寫作思路。
3.根據提綱,整理研究資料進行寫作。
4.借助學校文學社、校園廣播、校刊等平臺進行成果展示。
這一次創造性的活動,教師驚喜地發現學生的創作潛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在條理清晰的抒寫中,融入對離別詩詞及相關意象所蘊含情感的領悟,盡管作品稍顯稚嫩,但這是以活動寫作引導學生審美升華,激發了學生欣賞古典詩詞的主動性。
總之,古典詩詞是中國人浪漫精神的體現,通過改寫古典詩詞、師生互動、活動寫作等形式,讓學生在不假思索的審美直覺中不自覺地親近古典詩詞,在心靈愉悅的審美體驗中深入地理解古典詩詞,在精神自由的審美升華中悄悄愛上古典詩詞。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