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學校可以自由選擇教材,但這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弱化教材的作用。在現行情況下,教材仍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發展智力、提高生物專業素養的主要工具。對于生物這種理解性很強的學科而言,閱讀教材顯得更為重要。從近幾年的生物高考命題來看,很多題目的原型都來源于教材,甚至有的選擇題中的選項在課本中能直接找到原話,對于這些題目,學生卻失分過多,可見,學生平時是不怎么看書的。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都禁不住要問學生:“你們為什么不看書呢?”
一、學生沒有閱讀生物教材的習慣
學生的閱讀習慣受教師影響較大,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己比較注重鉆研教材,也會帶領學生學習教材,這樣教出的學生閱讀教材的習慣較好。一旦教師自己對教材熟悉后,就開始習慣性地脫離教材,從此帶領學生形成閱讀的習慣。有的新教師發現教輔資料系統性強、簡潔明了,甚至從一開始就依賴教輔資料,并用它代替教材,即便是從小有讀書習慣的學生也很難堅持看書了。多媒體教學的使用更加劇了學生脫離教材的速度。
二、學生沒時間讀教材
高中是全日制學習,從早上7點開始到晚上10點放學,除開上課和吃飯,學生能自主支配的時間不超過3個小時,而且在高一時不分文理科,九門學科的作用都很難按時完成,在此種情況下,如果學生在課堂上不讀教材,課堂外幾乎是不可能有時間來看書的。
三、學生不知道怎樣讀教材
在調查中我們得知,學生不是沒有嘗試過閱讀教材,而是他們在自主閱讀后感覺不到收獲,學生在讀過一節內容后,無法提煉出主題和有效的信息。而一些教輔資料則做到了投其所好,提綱式的歸納和總結幫助學生省去了許多麻煩,但同時也更加弱化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生物學科相對于理科的其他課程而言,對教材的依賴度更高,囫圇吞棗式的學習既無法應對學業考試,更無法理解生物學精髓,只能使得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我們應當重視培養學生閱讀教材的習慣。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