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有幾瓶牛奶”是關于9加幾的進位加法,是進位加法的起始課,也是后續學習的基礎。教學中,教師一般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找到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列出算式(9+5),然后討論算式應該怎么算。通常在課堂上會出現以下幾種方法:(1)從9往后數5個;(2)把9拆成4和5,5+5=10,10+4=14;(3)把5拆成1和4,1+9=10,10+4=5。展示了不同的方法之后,再擺小棒,撥計數器,最后通過圈小棒再次理解進位加法的算理。
對于掌握能力不強的學生有的老師就想到了省力又有效的方法,整理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算式,讓學生一字不差地背下來。也許學生漸漸都會算了,那對后續的多位數加法、乘法等計算就不會有一定的影響?
所以,老師要思考,動手操作之前我們已經向學生展示了多種計算方法,操作還有意義嗎?還能發揮動手操作的作用嗎?還能從操作中看出學生的思考過程嗎?顯然本課計算既快速又不出錯的方法是湊十法。出現多種算法之后,教師有沒有提煉出最好的方法?如果還是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一算,還有什么意義。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走進課堂,在教學中尋求答案。
一、擺牛奶
師:從圖中你看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一個盒子里有9瓶牛奶,一個盒子里有5瓶牛奶。
師:再仔細觀察一下盒子?
生:每個盒子可以裝10瓶牛奶。
師:觀察得真仔細。誰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生:一共有幾瓶牛奶?
師:你能把這些牛奶重新擺一擺,讓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有幾瓶牛奶嗎?
生:從第二盒中拿出1瓶,把第一盒湊成10瓶,一眼就看出是14瓶。
師:描述得真清楚。能用算式表示嗎?
生:9+1=10,10+4=14。
師:還可以怎么擺?
生:從第一盒中拿出5瓶,把第二盒湊成10瓶。
師:你的方法也很不錯。你能用算式表示嗎?
生:5+5=10,10+4=14。
師:小朋友們真有辦法,想出了不同的擺法,連算式都能列出來。
(設計意圖:本環節沒有只關注9+5的結果是多少,而是通過擺一擺牛奶,讓學生初步意識到湊十法的簡便性。學生知道牛奶怎樣擺,也就知道將數怎樣拆分,不僅為下一環節擺小棒理解算理做鋪墊,還為之后的口算打下了基礎。)
二、擺小棒
師:剛才我們通過重新擺一擺牛奶,解決了大家提出的問題。下面老師獎勵大家玩一個游戲——擺小棒。先請同學們擺好9根小棒,再拿出6根小棒,與之前的9根合起來,但要求一眼就看出共有幾根。(有的同學把6分成1和5,1根和9根湊成10根放一起,另5根放一起;有的同學把9分成5和4,4根和6根湊成10根放一起,另5根放一起。)
師:誰能列一個算式?
生1:9+1+5=15
生2:4+6+5=15
師:同學們太棒了,接下來還是擺好9根小棒,再拿出4根小棒,與之前的9根合在一起,但要求一眼就看出共有幾根……
師:擺好9根小棒,再拿出3根小棒,與之前的9根合在一起,但要求一眼就看出共有幾根……
師:在擺小棒的過程中老師發現有的小朋友動作特別快,能不能介紹一下你的方法?
生:老師要我們擺的都是9加幾,我都是從另一只手中數出1根與9根合成10根,數1根會快一點。
師:大家覺得他的方法好嗎?真的比有些同學快一些,所以老師建議兩個數相加把小的數進行拆分,把大的數湊成10,再與另一個數相加。
(設計意圖:擺小棒與擺牛奶相比較,把實物抽象出來,提高了層次。在擺小棒的過程中,學生又經歷了拆數與湊十的過程,體會到湊十法在計算進位加法時的重要性,為之后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圈一圈
師:看到同學們這么好的表現,老師感到十分高興。下面我們再來挑戰新的問題——圈一圈,算一算。
(學生圈,教師巡視。通過圈一圈理解算法,得出結果。選出學生作品。)
師:展示學生作品,你有什么發現?
生:都是把9根湊成10根,畫一個圈,再用10去加外面的數。
師:看來我們圈一圈,收獲還不小呢!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2題圈實物,3題圈小棒,進一步鞏固湊十法在進位加法中的應用。學生之前經歷了拿小棒的過程,自然而然就想到10根圈成一圈,教師的教學輕松了許多。如果學生是先計算,再圈一圈,那么對他來說圈一圈又有什么意義呢?)
教后反思:
數學是一門需要理性思考、感悟過程、透徹理解的學科。所以本節課我的教學著力點是讓學生透徹地理解“湊十法”,為后續的口算提供幫助。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通過動手實踐可以讓學生產生積極思維的欲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錯過每一次動手實踐的機會。
實踐也證明:通過擺一擺、圈一圈等活動,在學生腦中已經清晰地形成了拆分、湊整的過程。有了清晰的思路,學生學習8、7、6加幾的進位加法會更輕松。
數學學習的目的是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思維的過程,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用數學的眼光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