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學科作為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和規律的學科,很多知識具有不可重復性和過去性,學生不可能重新去經歷和體驗。因此,教師必須努力尋找一種可以拉近學生和歷史內容之間距離的教學途徑,使學生能夠全面地認識歷史。所以,將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進行有效整合,就成為目前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歷史;教育模式;教育渠道
學歷史的人都知道,歷史學科中包含著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層見疊出的歷史事件以及千千萬萬的歷史人物等,若是運用傳統教學工具粉筆+黑板,根本無法將這些豐富的歷史知識完整地表達出來。而將信息技術引入歷史課堂,則可以通過呈現圖片、史料、音像資料的方式,再現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我們的歷史課堂由此變得生動、有效,進而獲得高質量的教學效益。
下面,本文就以高中歷史為例,并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對信息技術與高中歷史的整合進行一番探討和研究。
一、運用信息技術,轉變教育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高中歷史課堂,教師總是一貫采取灌輸式、注入式的教學方法,這種傳統、枯燥、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模式早已不適應當今教育的發展,學生也無法學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歷史知識。而將信息技術引進歷史課堂,則能正確處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因為信息技術具有強大的資源搜索功能和分享功能,學生可以利用它自行搜索與歷史內容相關的信息和知識,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比如,在學習必修三第二單元“中國古代文藝長廊”時,因為本單元包括五節內容,我們就可將學生依據這五個不同主題,分為五組,如漢字書法組、筆墨丹青組、詩歌組、小說組、京劇組等,然后讓每個小組利用信息技術去搜集本組所負責主題的歷史資料,并將其進行匯總、整理,最后,運用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方式將其制作成課件。課堂上,每個小組輪流到講臺上對課件進行演示、講解,這樣,我們通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利用網絡技術搜集與歷史內容相關的信息,一方面把學生置于更為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中,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使學生對本單元的五節內容有了大致了解,在正式學習這一單元的歷史知識時,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變得更加得心應手。
二、運用信息技術,拓寬教育渠道,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高中時期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身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們的職責不僅在于向學生傳授專業的歷史知識,還應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我們應對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進行充分挖掘,并利用信息技術將其完整、全面地呈現出來,從而拓寬教育渠道,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教育。
比如,在學習必修二第四單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時,我們就可為學生詳細介紹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來的模范人物,如: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并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介紹這些人物的影像資料,看完后,向學生提出“我們應從這些先進人物身上學習什么?”這一問題,“為了祖國的建設事業,要不怕苦、不怕累。”“無論我們國家處于什么狀況,都要做到愛祖國、愛人民。”……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這樣,我通過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介紹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進人物的事跡,一方面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德育教育,使學生樹立了好好學習、報效祖國的決心;另一方面學生總結出了向模范人物學習的要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結合材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攻破教學重難點,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高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頭緒較多、不易說明的知識點,我們若是采用傳統灌輸式方法和粉筆+黑板進行講解,很難在短時間內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點有深入了解。而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歷史課堂,則能使那些抽象、復雜的歷史知識點以具體、簡單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攻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比如,在學習必修一第七單元“復雜多樣的當代世界”中“兩級對峙格局的形成”這節內容時,對于尼克松出任總統后,把美國的戰略進攻調整為戰略防御,可以說是本節知識的一個重難點,于是,我就參考相關課件,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了這樣一組動態畫面:山姆大叔(常常用來被代指美國或美國政府,是美國的綽號)將左腳越過太平洋伸向了越南,隨著時間的不斷變化,腳陷得越來越深;右腳則在美國本土上,但是腳的四周充滿了各種爆炸物,如人民反戰運動、經濟危機等等,因此,山姆大叔的表情開始發生變化,由原來的淡然平靜變成了猙獰痛苦……這樣,通過觀看這一動態畫面,學生便對美國戰略調整的原因有了深入了解。
總之,身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們應深刻認識到將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進行有機整合的重要意義,并努力探索各種將它們進行整合的方法和途徑,使高中歷史課堂在信息技術環境的支持下,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
參考文獻:
魏靜.高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2(11).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