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確實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只要教育方法得當,每個學生都會在現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通過課堂教學“四步曲”來探究如何轉化農村鄉鎮初中數學學困生。
關鍵詞:學困生;預習;有效課堂;一幫一
教育必須面對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素養。對新課標的要求,每一位教師都了如指掌,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都把工作的重心偏向尖子生和中等生,這是教師的守舊觀念在作怪,他們認為學困生的思維慢,行為習慣差,道德品質不好,學習態度消極。大部分教師都認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轉化學困生就如“拉牛上樹”。本文闡述了通過“四步曲”來轉化農村鄉鎮初中數學學困生。
第一步:指導預習,讓學困生有目標地學習,幫助他們建立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1.教師要向學困生說明課前預習的作用,這是讓他們自覺進行課前預習的基礎
教師應讓學困生明白:預習可以讓學困生對教師所要講的內容心中有底,自己對當節課所講的內容哪些比較容易理解,哪些是自己看不明白的一清二楚,在教師分析時就應該注意聽自己預習時弄不明白的地方,這樣可以提高聽課的效率。沒有預習去聽課,只能被動接受老師的講解,有預習去聽課,聽得主動,思路很快與老師和同學同步。
2.指導學困生選擇合適自己的預習方法
筆者為每個學困生提供了一個階梯式預習水平表。
剛開始可以讓學困生選擇第1級來預習,只要他們能畫出新課中所學的概念、定理、公式就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等到他們有了預習的意識后,再讓他們的預習逐級延伸。有了課前的準備工作,他們學習起來就沒有那么吃力了,從面幫助他們建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3.培養學困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例如114班的蘇××同學是所有科任老師都公認的最懶的學生,可當筆者提出預習的要求后,他竟然真的去預習了,雖然他只達到了預習的第一步,畫出了新課內容的概念和定理。當堂我就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他:“××同學這節課表現得非常出色,上課前他能提前預習,畫出了本節課的概念和定理,請全班同學給他掌聲以示鼓勵。”有了老師和同學的肯定,之后的每一節課他都能先預習,并把預習延伸到了二、三、四級。堅持一段時間后他對我說“老師,我感覺數學沒那么可怕了。”結果到了段考他考了75分,比上學期期考的28分進步了47分。
通過預習,學生的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學習變成了他們自己的事情,消極的學習態度得以轉變,這是轉化學困生的先決條件。
第二步:通過有效課堂激發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通過新穎的引入來吸引學困生的眼球,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
大多數學困生的學習行為習慣比較差,上課無目標,注意力不集中,常開小差或與同學說話。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夠新穎,對他們沒有吸引力。筆者講到七年級數學(下)9.1.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質時,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喜歡看中央電視臺李詠主持的非常6+1嗎?”全班同學都響亮地回答:“喜歡。”接著我說:“老師也很喜歡看,因為只要砸金蛋時出現金花世界,你的任何愿望中央電視臺都可以幫你實現,這是多少美好的事情啊。同學們想不想體會一下砸蛋的感覺。”說到這里平常從不把上課當回事的幾個學困生來了精神,都興奮地站起來說:“老師我想。”有了這個新穎的引入,幾個學困生整節課都聽得很認真,也能參與到課堂上來。這一招比我們老師苦口婆心地跟他們強調本節課如何重要、要認真聽等方法來得更有效。
2.用賞識教學法,讓學困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賞識教育的態度模式是“愛”,使被教育者在學習中得到賞識,積累成功;賞識教育的行為模式是“導”,使被教育者在賞識中獲得成功。學生之間能力存在差異,作為教師要特別愛護學困生,要善于發現,及時抓住,分析引導,給予肯定評價與熱情鼓勵,使一個小小的進步逐漸擴大發展,讓這些星星之火燃燒成燎原之勢。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對這些后進生來說,“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而對老師來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幫助學生成功,教師能力的轉化也在成功的過程中實現了。
3.把枯燥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讓學困生體會到學有所用,消除厭學情緒
如數學里的階梯水費,階梯電費等是讓學生很頭疼的一類數學題。筆者在講到此類問題時,把它改編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我先拋出引子,現在老師遇到一個頭疼的問題,看哪位學生能幫老師解決這一難題,明天就是交電費的時間了,這個月老師家里用了200度電,請同學們幫老師算一算應該交多少錢?附電價表如下:
■
學生一聽都來了精神,個個都拿出了草稿本算了起來,我走下去發現連平時以各種理由不做練習的龍××同學也在那里認真地演算。同學們高昂的積極性在我的意料之外,有了這個現實生活例子的鋪墊,他們列出方程解決階梯電費、水費的問題就可以化繁為簡了。同時也能激發學困生學習的熱情,消除厭學的情緒。
第三步:設計“自助餐”作業,讓學困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陶行知先生倡導“因材施教”原則,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必需的數學知識,不同的人在教學上都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筆者把傳統的作業設計為“自助餐”型。自助餐作業可以采用“天天快樂數學”的方式。它由三個欄目組成(如下表)
這樣的作業類型既突出了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又賦予了學生人文關懷,使學困生樂于接受,把學生視為負擔的完成作業的過程轉變為學生收獲自己勞動果實的豐收過程。
第四步:在課內外開展“一幫一”活動
筆者根據陶行知“小孩可以教小孩”的教育思想,“即知即傳,自覺覺人”的教育理論,在班上開展了“一幫一”的比賽活動,就是一個優秀生幫助一個學困生,列出“結對子”名單,還要求學生開展比賽,看誰的“對子”進步更快。同時要求對子之間要一起寫作業。通過這一活動,學困生由于經常得到優秀生的幫助,克服了學習上的困難,進步很大;優秀生向學困生講解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提高,達到了互教互學、轉化學困生、培養優秀生的目的。也能避免教師由于時間的不足,顧此失彼的現象發生。
總之,農村鄉鎮初中的數學學困生的轉化不可能是立竿見影的事情,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學困生實施不同的轉化策略,讓他們最終脫離學困的行列,跟上大部隊一起,走出屬于他們自己的燦爛的人生之路,成為社會新時代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雷玲.教師要學陶行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靳麗敬.做受學生歡迎的教師[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