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區從2001年秋季起,借鑒并學習一些大城市的教學經驗,從小學一年級起開始教授英語課,而且,也引起本地區社會的支持,于是有好多孩子在學前就報了各種形式的英語興趣輔導班,然而經過一段時間,家長和教師卻都發現:孩子在英語學習上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尤其是一些走出去的大學生,與大城市的英語水平差距非常顯著。當這些信息反饋回來時,我區教研室盡全力不斷派老師去外地學習,也不斷聘請專家進行研討: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究竟存在什么問題呢?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并結合教學實踐談自己的一些觀點。
一、目前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目前小學英語教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教學目標以應試為主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中、小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小學英語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我區主管教研的負責人也多次組織小學英語教研活動,反復強調指出,我們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應以培養興趣為主。但是,實際上我們目前的英語教學仍以應試為主,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社會的,也有來自學校的。
2.缺乏實際運用英語和交際的機會
《學與教的心理學》中語言習得的理論以及母語的學習經驗告訴我們,語言的學習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習慣形成的過程,它需要在一個長期和較為連貫的環境中培養。我區也加大力度,盡可能多地讓小學生接觸英語,可是與大城市相比,我們仍缺乏實際交流的機會,由于地域的原因,沒有與外國人交流英語的機會,絕大部分家長英語程度不好,也不會與孩子交流,導致孩子的英語學習沒有持續性和連貫性,孩子的英語學習最終都回到了中文的大環境中。
3.英語學習材料單一
目前,小學英語學習的材料主要就是教材,也有一些孩子在課外輔導學習新概念、劍橋英語等,但是從學生的學習需求來說,學生的配套音像材料和閱讀材料都十分有限,而且,學生校內的學習是為了應付學校的考試,校外輔導班的學習是為了提高成績,絕大部分孩子沒有利用網絡、軟件及參加外教的口語班來提高自己的語言實踐和交流技能。
二、建議與對策
針對存在的問題,筆者以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及家長的雙重身份,認為應從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為孩子營造學習環境。語言學習需要一種環境,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想辦法讓孩子沉浸在英語環境中,自然而然地學習。為了提高孩子的聽說認讀能力,增強英語水平,要有意識地創設一種良好的英語認讀環境,語言學習需要一種環境。那么,教師該如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呢?
1.在教學中教師要淡化考試,使考試成為學生“促學”的一種手段,讓考試成為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而不是學習英語的負擔
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我深知,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小學生會聽、會說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地運用錄音機、多媒體、網絡等讓學生多聽、多模仿,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同時在教學中教師多運用兒歌、游戲、情景對話,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作為家長應該配合學校為自己的孩子創造家庭英語學習環境
相對于學校來說,家庭語言環境較為隨意、方便,而且更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實用性。(1)將英語融入日常生活。語言是交流和溝通的手段,是傳播和獲取信息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地使用英語,家長在輔導孩子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應積極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熟悉孩子的學習知識,讓孩子用學習的新語言與家長進行交流。例如,一些簡單的問候語、簡單的有關服飾、食物等內容,家長可利用接送孩子、吃飯等時間自然地與孩子交流,經過一段時間,一些簡單、常用的交際也就也越來越容易,而且隨著孩子語言知識的增長,交流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2)有效利用學校資源,營造家庭英語氛圍。由于學生在校時間的局限性,學生手中的單詞卡、聽力磁帶使用頻率非常低。但家長可以在家充分利用,將單詞卡貼在家里門上、柜子上以及孩子的臥室等讓孩子隨時可以看見的地方,同時,家長要充分利用錄音磁帶,讓孩子在吃飯、玩耍等時間無意識地聽,讓孩子不論從視覺上還是聽覺上都處在一個英語環境中,從而培養孩子的英語交際能力。(3)充分利用網絡等視聽資源。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孩子有許多有利且便捷的視聽資源可以用來提高英語聽說能力。家長可以隨時打開電視、電腦等讓孩子看一些英語影片,來訓練孩子的聽說能力。在觀看影片時,可以讓孩子通過中文字幕先了解情節,對簡單的詞匯或句型模仿,經過反復地看、聽、模仿,孩子的知識積累不斷加大,而且聽說能力也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總之,語言不是在短時間內學成的,我們應該從學校、家庭兩方面為孩子盡可能地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提高孩子學習英語的實效。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