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貴有法,學有學法,教有教法,寫有寫法。面對材料議論文,該如何教、如何學、如何寫,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改變學生對作文的態度,讓學生輕松快樂的創作,讓寫作成為一種樂趣。對語文作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當然也要有新的教學調整。改變學生對作文的態度,讓學生愛上積累素材;對材料作文進行系統訓練,讓學生領悟創作的基本寫法,學以致用;做好作文評析訓練,讓學生對寫作有自我提升。寫有寫法,重在教法。
關鍵詞:素材積累;作文訓練;作文評析
2014年,江西語文高考試卷又改為全國課標卷,題型有很大的變化,給學生帶來新的挑戰;其中作文由50分提高到60分,這給本不重視語文作文的學生當頭一棒。如何提高學生的創作熱情,讓學生消除對作文的畏懼,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也讓我們清楚認識到作文教學應做出相應的改變。縱觀近幾年高考,對材料作文的創作,仍然是熱點,筆者就材料作文之議論文教學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一、改變學生對作文的態度,素材積累來幫忙
在數學和綜合科目作業的沖擊下,語文成了學生的雞肋,真是“食之無味,又棄之不起”。老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應用潤物細無聲的方法,深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
1.情感閱讀增語感
誦讀不難,但難在有情感的朗誦。要做到有情感的誦讀,需要學生的素材搜集,從優美的詩歌到精致的散文,從精彩的小說到傳奇的人生,從課內素材到課外閱讀,學生在搜集素材的同時擴大了閱讀量,通過對心儀作品的閱讀增強對作品情感的領悟。在領悟過程中,通過情感誦讀與他人一同分享其中的樂趣,不僅提升自我,同時又感化他人。情感閱讀使學生對文字更為敏感,懂得對文字的取舍。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羊群效應”,讓學生對閱讀愈加感興趣,培養了閱讀的語感,增加了素材的積累。
2.成語故事來助興
高三的學習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應有陽光色彩、有朝氣活力。只要在沉靜的水中丟一顆石子,就能激起一層層的漣漪,成語故事演講比賽恰好是那顆石子。搜集成語故事,了解成語的用法,通過競賽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營造輕松的學習氣氛,快樂地積累素材。
3.課堂閱讀擴視野
高三學生的課余時間匆忙而又緊湊,課外閱讀成了學生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因此課堂上要適時增加閱讀時間,指導學生去閱讀、去積累素材。班級通過設立讀書角,由學生捐贈書籍及訂閱多種雜志報紙(《讀者》《特別文摘》《雜文選刊》《散文》《南方周末》)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閱讀活動中,提高閱讀積極性,增加閱讀量,拓寬視野。在閱讀課上,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做好讀書筆記,積累課外素材。讓課堂成為素材積累的新天地。
二、把作文訓練簡單化
1.堅持對材料作文進行中心句的概括練習
多年來,高考作文題雖然有“讓每個學生都有話說”與審題難度降低的要求,但學生在審題中往往因對題目重點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分析不清或把握不準確,而造成中心觀點不嚴謹、不準確,或另起爐灶立意。如以“爭論和智慧”為話題的作文,大部分學生把“爭論”等同于“討論”“競爭”“爭吵”等;把“智慧”等同于“智慧的結晶(結果)”等。究其原因,是學生審題不清或者審題模糊,沒有對審題確定一個更準確的表達詞語,并緊扣住該詞語所組成的觀點進行論述。筆者認為在審題立意方面要簡單化,讓學生從容易的方式入手。
一則材料,一定有它的主要思想傾向,只要學生能從中概括出材料的大意,把握材料的中心,立意就比較準確了。平時的訓練可以把一些方法教給學生,如關鍵句法、求同存異法、由果溯因法等。清晰審題,概括中心,確定立意。
2.重視對作文提綱的擬寫
在審題立意完成之后,學生對于800字的作文有一定的畏懼,有點望而卻步。用寫作提綱的形式可以轉移學生的顧慮,讓寫作變得簡單,進而得到積極響應。提綱的訓練可以使學生的作文結構思路更清晰,同時邏輯更嚴密。
3.運用多種論證方法進行重復訓練
作文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循序漸進,高三這個詞有點讓人心慌,因為高三最缺的就是時間,所以讓學生用各種論證方法重復訓練,以達到零存整取、熟能生巧的目的。
三、做好學生對作文評析的工作
一篇作文的完成不是最終的結束,而是要從每次作文的過程中有所提高。那么對作文的評析至為重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可以認識和了解文章的不足之處。作文講評不停于表面,不流于形式,通過編印作文講評資料,分“題目解讀”“問題舉隅”“范文引路”“病文升格”“他山之石”等板塊進行教學。老師對作文進行評析,同時學生之間互評,提高作文自我認識水平。
高三的作文教學不是一錘子買賣,要滲透于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長期系統的訓練,要學生成為作文的主體,要學生自覺地去寫作,這才是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馬正平.中學寫作教學新思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