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課程嶄新的理念猶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每一位教師的心田。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的迅速興起與蓬勃發展,為教學模式和學習環境的創新提供了更佳的外部環境。作為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合理應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對其進行有效的選擇、加工、整合,做到因材施教,以達到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目的。
一、合理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媒體網絡資源將聲音和動態圖像相結合,以形象的表現方式,通過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些優勢是其他教學資源所不可比擬的。它利用圖像、聲音、動畫、文字等,使輸出的信息生動形象,通過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喜羊羊的一天”這一情境,學生新奇的發現自己喜歡的動畫片竟然出現在了課堂上,立即興奮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興趣很自然地就被激活了,熟悉的人物表情、幽默的人物對話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感覺,適時提出的問題自然就能喚起學生思考的興趣。
二、合理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多媒體技術教學,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這樣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呈現思維過程,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讓學生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極大地支持了學生對邏輯推理、問題解答和數學觀念的尋求與研究。
“圖形的平移和旋轉”是學生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開始,由于這些現象很抽象,用語言敘述比較難。因此,老師要精心設計演示操作程序,通過演示操作的條理化,展示描述運動規律的過程,為學生思維的條理化打下基礎。在教學中,我將課本上靜態的、在方格紙上的平移和旋轉制作成動態的展示過程,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物體運動的過程,內容形象,學生聽得認真、看得仔細,這樣建立的物體運動方式讓學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徹。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及探究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以建構主義為指導的網絡化教學大膽地打破了傳統的教學設計思想,將自主權充分交還給學生。如,在“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一單元的教學中,就可以提供一個專題學習網站,設立如學習導航、學習區、練一練、資料庫、畫一畫等版塊,在整體上提供探索建議,逐步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從而有效地減輕了學生自主參與的難度。
四、合理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優化課堂訓練,提高練習效率
練習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并發展為智力的活動,利用網絡資源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可以是游戲、繪圖、選擇、拼圖、填充等形式,也可以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訓練,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練習題型單一、枯燥的問題,使學生厭煩練習的現象得以改變。在練習中,學生的興趣得到調動,減少了疲勞,煥發了精神,愉快地接受知識。
例如,在教學“萬以內數的讀寫法練習課”時,畫面上開來一輛小貨車,貨車的后部裝滿了木箱子,每個數都有相對應的讀法和寫法,讀寫法分別裝在兩個箱子里,這些箱子隨機擺放,用鼠標點擊同一個數的讀寫法即為配對成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就順利進入下一關,結束后顯示總得分。全班學生興趣盎然,都很積極地投入到練習中,整堂課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完成了練習任務,并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學習效果非常好。
五、合理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讓數學走進生活
通過多媒體技術和數學教學的整合,能使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信息技術運用的信心,并學會用數學和信息技術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生活創新和發展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認識時間”的教學中,我運用課件中的上學圖,圖左邊有鐘表,上面是具體的時間;還有放學圖,星期天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出去玩的時間、回家的時間、吃中午飯的時間、看電視的時間等,都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學習的知識,準確地說出每件事情的時間,從而進行了廣泛的應用,學生在應用中學會了本節課的知識。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實例,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認識時間對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綜上所述,合理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能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使課堂活起來,也能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加突出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讓數學教學的前景更加廣闊。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