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與開展。”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林格倫也認為,學習是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與學生的共同活動,學習活動的目的不但要掌握知識與技能,而且要形成合作的交往關系。這樣看來,如何讓每位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使他們得到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與提高,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讓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呢?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嘗試以下方法和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將具體做法或事例陳述如下:
一、課前要明確學習目標和任務
小組合作是一種開放性、自主性較強的學習方式。在學習時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否則就會浪費時間而流于形式。當遇到學生確實不能獨自解決的問題時,合作才有必要;當觀點可能出現分歧、問題的答案可能有多種時,討論才有價值。每次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首先要提出明確的任務和要求,讓學生圍繞某一具體問題展開合作。教師所提的要求要有梯度,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把合作交流固定化為課堂程序。比如,我把《梅花魂》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1)能正確認讀“魂、幽”等12個生字,書寫“魂、縷”等14個生字,正確讀寫“幽芳、漂泊”等詞語;(2)知道作者是通過五件事表達自己對外祖父的懷念之情,能劃出描寫外祖父喜愛梅花的句子;(3)會提出不懂的問題與同學討論;(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外祖父對祖國無限眷戀的思想感情。制定學習目標,切忌籠統,要力求操作性強,便于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檢測。
二、培養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建立“活而不亂”的合作常規
為了使課堂教學順利開展,除了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學習方法外,教師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比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不人云亦云、坐享其成;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積極發言的習慣,敢于闡述自己與眾不同(即使不準確)的見解;培養學生認真傾聽,努力概括別人發言要點的習慣;培養學生隨時記錄的習慣;培養學生贊賞同伴的習慣;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自我反省的習慣,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和爭吵。有了這些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語文課堂才能真正做到活而不亂、百花齊放。從實際教學來看,小組合作學習確實活躍了語文課堂氣氛,但同時也給教師掌控課堂秩序帶來了麻煩,很容易使課堂教學形成看似熱鬧實則無效的局面。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不亂”的合作常規,并通過訓練使之形成習慣。比如,在小組合作學習時,為了確保教學步驟有序進行,小組內必須對組員進行明確的分工。我一般先選出一名學習基礎好的同學擔任小組長,其他成員或是記錄員,或是發言員,由小組長根據本組組員的能力情況,選用相對有較強組織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小組長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活動。記錄員的任務是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不同觀點記錄下來,發言員的任務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結果向全班進行交流展示。例如,在學習《羚羊木雕》一課時,我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一說完,各組組長就積極籌劃安排任務。不一會兒,各組就安排好了角色。形象的話語,逼真的動作,學生演得入情入境,與文本產生了共鳴,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了想象與創造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合作意識。
三、合理設置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流程
為了確保語文教學中小組的高效合作,語文教師最好對不同體裁的文章總結出相應的、較為固定的教學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有規律可循。比如,文言文教學,我的方法是:第一步,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第二步,解決生字生詞,自讀,組內互讀。第三步,結合注釋,自主翻譯并劃出不會之處。第四步,組內合作,解決疑難,翻譯全文,班內交流展示。第五步,課文分析,問題研討。第六步,自主總結文言現象(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特別是第六步,學生的總結總會超出我的想象,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受到了同行的高度贊賞。
四、將落實目標貫穿始終
“寫在前頭,忘在腦后”,這是不少教師對待學習目標態度的現實寫照。實際上,學習目標不僅制約著教學活動總的走向,還決定著教學的具體步驟、方法和組織形式。因而教師在備課時,要以學習目標為靈魂,以目標的有效達成為指向,精心預設相應的教學環節,如,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寫一寫等,將學習目標貫穿于整節課的學習活動中,落實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每一個環節。如執教《開天辟地》一課,制訂的學習目標之一是“初步感受對偶句的特點”。為此,我在教學流程的安排中設計了如下學習活動:一是在課前談話中和學生一起對對子。師說“天”,生對“地”;師說“天高”,生對“地厚”;師說“天長”,生對“地久”等。二是安排了一個“初讀課文,認識對偶”的學習環節。先由教師出示“左手持鑿,右手握斧”,學生觀察、朗讀這個句子,接著逐步引導學生發現這個句子前后結構相同、字義相對、字數相等的特點,然后再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類似的句子,比如“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沉,變成了地”“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預設的這些教學環節,能讓學生比較充分地認識對偶句的特點。這樣,學習目標在學習活動中得到了體現,它的現實達成也就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從這個意義上,小組合作學習正是體現了學習的本真,提高了學習效率,難怪有人說小組合作是高效學習的靈魂。當然,教無定法,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探索。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