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時代呼喚語文,語文必須以嶄新的面孔適應熱火朝天的現代生活。近年來,媒體對語文教學的現狀指責謾罵,尤其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憤憤不平的同時,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力求圖新,語文教學改革呈現出良好的勢頭。本文僅就語文復習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幾點看法。
一、精心策劃,確定好復習目標
語文學科本位特點不同于數學呈螺旋狀而大致成橫向階梯式,各知識點間的關系具有相獨立性的關聯,新教材的編排也與歷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學習語文也在學習其他學科,學習其他學科也學習語文。教材中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引領著師生盡情地享受。語文復習是通過客體(課文)的再認識,再達到主體(語文能力)的完善統一。現實生活每天都以嶄新的態勢演繹著美麗的故事,勢必要求學生的作文也以新的視角、新的筆調、新的表達去描繪。故而語文復習目標的制定必須體現這一點。復習課不應是字詞的識記、課文的熟悉,而應著力于知識的運用、學生高級智能的開發;不應是課文展示的生活影響的認識與鑒賞,而應借此放眼現實,攝取火熱生活的花絮。例如,學習了初中課本中關于家庭生活的文章,復習時應把重心放在如何寫好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上,課文只是一種憑借。因此,復習目標的確立不能局限于對教材的重溫感知,要重在于方法的研討,學生心智的開掘;能從中總結成型的經驗,啟迪新的富有現實性的新見。比如,復習《背影》,我問學生:“再讀《背影》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其中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別具一格,他說:“老師,朱自清的父親有一個大缺點。”大家都很驚訝。他解釋說:“作者當時已經是大人了,父親送他進站,并且為了買幾個橘子而不顧個人安危,這是溺愛。”這個學生還用外國培養孩子獨立性的觀點來闡釋自己的看法。這個學生的問題當然有些偏頗,但由此在全班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學生各抒己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共同探究。這樣不僅理解把握了課文的內容,分析了人物,還有利于學生作文意識的開發、人文素質的培養。
所以,教師在制訂復習目標時,不能拘泥于文字的考證識記、詞語的解釋運用、語法的分析,而應著力于語音運用能力,功力于社會生活的反映。
二、營造課堂的民主氛圍,注重求異思維的培養
語文教學是人學,其特質在于求知和結果的多元性,絕不像數理學科那樣“1+1=2”的唯一答案,對于問題的解釋是多角度不定性的。語文復習課,由于學生頭腦中早有了對語言材料的最初體驗,情感上不會樂于重復已有的感知,對于老師大同小異的重復知識肯定表現不出大的興趣,他們會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對原有的表象材料做出新的判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正在成長中的學生,不但要尊重他們含苞待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還要尊重其新銳有余的求異思維。簡言之,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不是將學生視為容納知識的容器,也不僅僅是接受啟蒙,開鑿混沌的教育對象,而是人,是真正意義上的新生主體,是未來的社會開拓者。這就需要教師不但具有豐富的知識、藝術化的教學能力,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格、開放型的思維模式。
如何在教學中實行教學民主化,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1.在教室內創設一種寬松的氣氛
“三人行必有我師”“爭辯使人聰慧,緘默使人愚鈍”,教師要以飽滿真誠的語言告訴學生,一室之中均是課堂的主人,師生之間只有年齡的差異,沒有人格的不平等。并且要鼓勵那些大膽批評意見的“反對派”的出現:從“愛吾師更愛真理”的原則出發,不斷提出獨立的判斷。這一系列氣氛的渲染,是為了盡快消除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心理差距和人倫差異,從而鼓勵他們揚起思維的風帆,激起求疑的浪花。
2.提倡平等的參與意識
學生之間往往存在著個性差異,這些差異是多方面的:性別上的、年齡上的、性情上的、生理上的、學習質量上的,要讓學生明白,在學習上沒有高低之分,誰的見解獨到,誰的思維活躍,誰的闡述周詳,誰就是勝利者。譬如,對于一些經典文學作品,學生極易產生仁者見智的歧義,即“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要讓班級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切實感受到表現自我的樂趣和榮耀。
3.處理好求同和求異的關系
設計問題時,要鼓勵學生圍繞一個問題出發,在研討的過程中,沿著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尋求問題解答的迥異途徑,不強求完全一致的結果。這樣既達到了共同研究問題的一致性,又訓練了學生變通的思維。例如,復習《背影》,課文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抓住父親的一個特征進行細致的描寫與刻畫,在復習時可以讓學生充分地討論,怎樣將人物特征放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描寫,作者寫“背影”時,不是靜止地去寫,而是從親眼所見的角度去寫,以小見大,集中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表達作者的真摯情感。復習中,不能機械地復習課文,要進行延伸,要讓學生學會這種寫法,進一步體會父母對自己的無私而真誠的愛。
求異思維是語文復習中可貴的品質,要很好地發展和保護學生的這種思維活動能力,必將活化知識,激活課堂,給學生一個無限的空間,讓暢想的思緒自由飛翔,使學生時時感受創新的喜悅感。
三、加強語感訓練,培養情境意識
語文課復習中最基本的教學活動是閱讀,課堂應以訓練語感作為主要形式。語感能力就是指語言的直覺能力,也就是指悟性。語感能力的培養,既離不開理性分析,又離不開感性的引導。教師的感性分析是學生整體性地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如,適當地解析疑難、歸納總結等在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理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遮蔽了許多內容任務,而這些內容恰恰需要感性引導來完成。感性引導主要在于開啟學生的悟性,也就是通過教師滿懷激情的教學語言和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情感力,以便于學生進行整體性的思考。因此,復習語文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感訓練,語感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應以感性啟悟為主。具體來說就是引導學生熟讀文章,以情感方式把握文章的整體,從而使學生的各種感官都“動”起來——那就是口誦、心記、眼看、耳聽、腦想、手寫。我認為具體的做法如下:
1.在復習課中,不要忽視教師充滿激情的朗讀
這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一環。課本上無聲的語言再次化為有聲語言,那么,語言的抑揚頓挫、感情的起伏跌宕、節奏的韻律之美,會再次呈現出來。例如,在復習朱自清的《春》,我分別用了不同的語氣、語調、音量,夾雜著不同的感情再次朗讀課文,在學生的大腦里再次呈現出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以及迎春圖,伴隨著教師的朗讀,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無比的熱愛和追求,再次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2.提示學生進行想象與聯想——對文章的情境進行再創造
例如,復習《白楊禮贊》一文時,找出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要讓學生弄明白:寫白楊樹為什么先寫西北高原的景象。我用的方法是:讓學生閉上眼睛,隨著老師那充滿激情的朗讀,再次大膽想象,然后,同桌互相交流想象的情況,在交流中確定:生長在這樣雄壯、偉大的環境中的白楊樹,一定也是不平凡的!在交流中再次創造情境。
3.多組織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分角色朗讀,或讓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復述、表演等活動,真正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使語文復習課充滿活力
當然,加強語感訓練與培養,主要途徑離不開多讀多背,讀背名家名篇、優秀時文,從而積累一定數量的規范的優美的語料,不知不覺中,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再應用于語言實踐——寫作中,在寫作中驗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生發新意。
四、重視課堂外延,培養良好的語文習慣
語文科本位性決定了知識點多面廣,單憑課堂有限的時空很難復習好知識、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比如,我們復習人教版八年級語文第三單元,這是與建筑園林、名勝古跡有關的說明文,學習這個單元,僅在課堂上清理知識、搞明白說明的各個方面是不夠的,應引導學生把課堂構建起的說明文結構模式應用于實踐,去觀察生活中的建筑模式和園林風格,寫出自己的東西。呂叔湘說:“學習語文的目的在于運用。”再如,我們學習《新聞兩則》,主要應把課上歸納出的閱讀方法在課外應用,能夠比較順利地學會閱讀報紙,學會寫消息即可,正如呂叔湘說的:“初中畢業了,也就是說,他的公民教育完了。那么應該說,他看《人民日報》,除了專業性的知識他不能理解外,一般的文字應該能看個大致不離。要不然,他怎么當一個公民呢?”
再說作文。傳統教學往往忽視了作文或者不聲明地把它置于局外人的地位,造成了知識復習與作文的分離。因此,復習中必須努力糾正這一點。我們在復習中進行了一些嘗試,答題做法如下:(1)寫復習日記。就是寫寫自己在復習各科的過程中的情況,或記敘解題過程,或抒發感受,或總結復習得失,也可以記錄一天中其他的見聞。目的是訓練學生寫身邊事,寫身邊人,寫最平常的東西。復習日記每周一次,全班交流,取長補短。(2)自然地記錄生活。也就是要求學生用樸素平實的文字去描寫生活,不唱高調,不粉飾。王國維說:“述事則如其口出。”高爾基說:“樸素就是美。”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他用最樸素的文字寫出了最自然的感情。(3)文體知識與生活素材的結合。近年來,雖然文體知識不作為學習的重點,但在教學中也應當讓學生了解,并要求學生把課內的文體知識運用于作文之中。有規律地梳理素材,結構作文。
因此,語文復習既應重視課堂,又不要忽視課外的拓展與應用,以及良好語文習慣的養成。
總之,未來需要創造人才、創新人才,這些人才的培養依賴于基礎教育。語文學科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學科、工具學科,在語文復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很有必要,大有可為。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