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作為在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過渡年級,相比較于小學以及八、九年級都有所不同,存在很多令人“尷尬”的地方:小學階段,學生以識字為主,而從初一年級開始,識字已不再是教學重點,這也就使一些識字困難的學生倍感艱難。因此,生字的教與學也是不能被忽視的;從初一年級開始,閱讀逐漸成為教學重點,但是由于學生認知基礎和水平的局限性,決定了他們認識問題、理解問題不能深入而全面,閱讀教學的“度”很難把握;從寫日記到寫作文的跨度較大,學生對于寫作文,望而生畏,而教師的指導,有時又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初一語文教學是值得我們好好反思的。
一、了解教材和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因此,如何才能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教師優先要考慮的。筆者在教學中,對教材、教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相比較于對語文基礎知識點的教學,教材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培養。例如,教材中著重培養學生預習、邊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并注重學生對課文自主獨特的感受。但在一些知識點的教學上卻沒有明確、清晰的反映,例如,標點的使用、句式的了解和訓練等。只有清楚地了解教材,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效補充,揚長避短。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知道對他們來說什么是難,什么是易,知道他們對什么感興趣,怎樣設計是符合學生認識和思考規律的,怎么才能讓學生有真正意義上的提高等,并依此設計相應的教學目標和學習要求,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將教材設計得更加合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有所學,有所得。同時,教學中還應時刻注意學生的反饋性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教學做出及時的調整。
二、不斷實踐和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語文知識之外,還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和形成,從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面臨各種不適應,這時,教師的指導作用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提高,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總結和反思。不僅要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還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與時俱進。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地調整教學行為,使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
參考文獻:
段瑞俠.初中語文教學反思[J].陜西教育,2006(Z1).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