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深感自己和學生間存在閱讀“代溝”。例如,在講杜甫的詩歌時,談到杜甫在自己與家人飽受戰亂、疾苦時依然不忘天下的蒼生黎民是何等的心系天下,何等的憂國憂民時,就有一部分學生提出了不解,說杜甫自己都食不果腹了,讓自己的孩子餓死,還心系天下有什么用。
學生在課堂上提出這樣的疑問,引發我的深思,為什么我們能夠感受“一片落葉掉落”的感傷,而學生不能呢?
原因可能有多種,也許和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關,如果學生從小語文都沒學好這就意味著他的語文閱讀水平和理解也是有限的,這必定影響他們對高中語文教材中所出現的眾多作家豐富情感的感悟;也許這和學生個體差異而引發的情感差異有關。但總的來說,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豐富的生活體驗,導致了學生和教材作品里所包含的豐富的作家情感的“隔膜”。
如果學生有了豐富的生活體驗,他們就能從生活點滴中感受大自然四季變化給人們帶來的眾多感受,就能感悟到世事變遷給人們帶來的情感起伏,就能夠更好地理解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那么,如何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增強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感受力呢?
首先,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要樹立一種意識——讓學生參與到生活中去。任何事情要做成功都要有一種意識優先的道理,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正確的意識能夠指導實踐”。
其次,家庭教育環境和學校教育環境都應該提供充分的條件讓學生參與到生活中,以家庭或學校為單位組織學生進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以此去獲取大自然和生活給予我們的豐富饋贈。
最后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具有可行性的一點就是閱讀,閱讀是間接經驗獲得的最有效途徑,閱讀也是豐富學生生活體驗的有效途徑。生活內容豐富多彩,生活形式多種多樣,時刻投入體驗生活對身處校園以學習為首要任務的學生來說是難以實現的事。因此,閱讀時事、歷史、人文、地理等書籍,借助電影、電視和繪畫等方式體驗他人的生活,獲取更為豐富的生活體驗就顯得更為實際。古人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諺語,語文新課標也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以文章教學為中心組織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教學活動?!敝荚谂囵B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由此可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閱讀教學的水平和效率直接影響著語文教育的成效。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