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屆學生畢業離校,總會有學生對我:“老師,地理太難學了。”年年如此,這不今年我又收到了同樣的畢業留言。我不禁在想,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容易地學會地理呢?經過這么多年的實踐和感受,我覺得對于地理學習而言,興趣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學生特別是高一新生的學習興趣呢?經過十多年的教學,我有如下方法,與同行們分享和探討。
一、以教師自身優勢,吸引學生的興趣
作為一名教師,扎實的基本功、深厚的學科底蘊、豐富的人生閱歷都是我們的學生所不具備的。因此,我們的第一節課,甚至是前幾次課,能否將學生牢牢地吸引,將成為學生今后對地理學習是否有興趣的第一要素。所以,每屆高一新生班的第一次課時,我都會格外設計,展示我們廣博的見聞、豐富的知識、幽默的談吐,把學生好奇心抓住,讓他們對地理學科產生向往。當然,要列舉恰當事例來增加說服力。我常用的例子有諾曼底登陸時,盟軍與德國天氣預報員的不同預測,導致戰爭平衡的傾斜;德國潛艇利用直布羅陀海峽深海洋流,神不知鬼不覺穿越盟軍封鎖線;氣候干旱地區出產的水果糖度高;交通指示燈為什么用紅燈表示警示;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為什么放煙霧能減輕甚至避免霜凍等。讓你的例子遍布學生生活的周邊,這才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有興趣,想學習好地理,樂意學習好地理。
二、以直觀的教學手段,帶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高中學生學習地理要面對的最大難題是抽象,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有所不同,初中地理所講的東西,有很多是我們身邊能夠接觸的,而高中地理所學習的內容更加趨于理論化、系統化,其中的很多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直接想象,更不用說理解了。針對這一問題,我采取的辦法是盡量在設計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時采用直觀的手段,變抽象為直觀,變模糊為具體,讓學生產生直觀印象,而不是去“瞎猜、瞎想”,減少學生的感知困難。當然,這需要大量的積累素材。例如,在講授天體系統一節時,我們會找到相應的錄像或swf.動畫,讓學生能直觀感受到天體系統的層次和運動;在講授地球的運動一節中,我們設計了用地球儀高亮手電來模擬地球運動,讓學生體會晝夜的交替、晝夜長短的變化;在講授《氣旋和反氣旋》為了方便學生記憶,我借用了物理左右手螺旋定則的手法,讓學生四指彎曲表示四周氣流方向,大拇指與四指垂直表示中心氣流方向,左手表示南半球,右手表示北半球,當大拇指向上表示氣旋中心氣流上升北半球逆時針(南半球順時針),當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氣旋中心氣流下沉,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等等。
三、設計知識點口訣,幫助學生方便快速學習地理
高中學習生活枯燥乏味,地理知識又因其抽象,更加為高中生難以掌握。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針對地理知識設計相應的口訣或是順口溜,方便學生的記憶。例如,針對省及行政區名稱設計的《省及行政區歌謠》(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二寧青陜甘,云貴西四北上天,內蒙臺海福吉安,重慶港澳是新建,三十四省記心間。);針對等值線問題研究時簡單總結為“高高低低”;針對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中氣溫與氣壓、氣流等的關系,總結為(氣溫)低(空氣)縮(氣流)下(近地面氣壓)高(天氣)晴、(氣溫)高(空氣)脹(氣流)升(近地面氣壓)低(天氣)陰的口訣;地球的方向“北逆南順”;地轉偏向“北右南左”等等。
四、走出去,把課堂設在大自然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學科的特點就是生活結合非常緊密,這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我們不妨把一些課程的學習地點設計在教室之外。讓學生在課堂之外學習,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又增強了課堂的新意,地理最重要的是使學生親近自然、親近地理學習,喜歡地理,愛上地理。例如,我們在講授月相變化一節時,把課堂拆開,組織學生連續多天在晚自習放學后,觀察并記錄月相的變化,然后集中總結,這樣既使學生有興趣,又使他們有收獲;我們在講授礦產開采對地表環境的破壞一節時,到附近的一個大型露天采礦場實地參觀,使學生直觀看到地表的破壞,加深了學生的印象等。
此外,根據地理學科與日常生活結合密切的特性,我習慣于在課前提醒學生天氣變化,要適度地增減衣物;哪天有特殊的天文現象(月食、流星雨等),提醒學生注意觀看等等。
愿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在高考中獲得理想的成績。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