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多年高中化學教學實踐經驗,發現很多學生學化學很吃力,很大一部分學生到后面自暴自棄。他們當中有些是因為初中基礎不好、有些是不適應高中的學習方式。所以,對高中化學入門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很有必要。
關鍵詞:高中;化學;入門
多年的高中教學經驗,發現很多學生存在共同的問題,剛跨入學校時,都信心十足、求知欲旺盛。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他們普遍會感覺高中課程并不像初中那樣簡單易學,特別是理科,如化學,枯燥、乏味、抽象。在做習題或實驗時,常常感到茫然不知從何下手。有的學生因此會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棄。那么,如何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呢?為此,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一、做好初高中知識的銜接
由于現行初中教材內容的難度、深度和廣度降低,有些在高中階段經常會用到的初中基礎知識及基本常識,在初中階段不講或降低了要求及難度,而現行高中教材中又將其視為已知工具,這就形成了初高中知識的斷層。這樣,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許多新生對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極其不適應,影響了學習興趣。物質分類初高中知識就存在以下盲點區:
舉例:(1)什么是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兩性氧化物?
(2)(提升)下列氧化物屬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堿性氧化物的是 ,兩性氧化物的是 ,不屬于上述三種類型的氧化物是 。
A.MgO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水
B.Al2O3既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鋁和水,又能與NaOH溶液反應生成偏鋁酸鈉和水
C.P2O5與足量NaOH溶液反應生成磷酸鈉和水
D.CO、NO既不能與鹽酸反應,又不能與NaOH溶液反應生成鹽和水
E.Na2O2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氧氣、和水
還有多方面的知識如:酸堿鹽的反應、原子結構、化學計算、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等都需要我們教師進行相應的處理銜接。
二、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初中生學習化學的方法主要是記憶、重現、簡單模仿。這種較為機械的方法不能適應高中注重能力及創新的要求。高中化學的學習更注重多向思維學習方法,通過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學概念和規律,知識的內在聯系加強,在頭腦中要建立知識網絡圖。特別強調了學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以及化學實驗能力與探究能力。如,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認識了一定量的物質以及相關性質,但沒有對物質進行歸類并建立聯系。而高中要求對物質進行分類并建立內在聯系,如下表
從元素視覺認識物質及其轉化的思考框架以元素為核心,認識含有同種元素不同物質間的轉化規律,建立某一元素的不同物質之間的聯系,形成相應的知識結構,這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同一元素相同價態不同物質間的轉化,如氧化物Fe2O3—鹽FeCl3—堿Fe(OH)3之間的相互轉化等;另一方面是同一元素不同價態之間的相互轉化,如Fe—Fe2+—Fe3+。借助表中的思考框架,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研究物質性質、研究物質間轉化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從物質分類、氧化還原角度來認識物質性質并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養成這樣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生成和發展,使其覺得化學學起來越來越輕松,同時也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學習以及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三、突破物質的量及相關知識的教學
有部分學生剛開始時覺得化學學起來一點不吃力。但是,當老師講到“物質的量”的相關知識時就蒙了,開始覺得化學難,學不懂。“物質的量”作為基本物理量,是高中必須學習的概念,它廣泛應用于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更貫穿于化學教學和科研的始終。在新課改下,所有版本的教材都將其安排在必修I的第一部分,把“物質的量”概念作為引領學生學習高中化學的開始,成為學生學習物質性質前最先接觸的重要概念。但在教學實踐中,師生普遍感到“物質的量”難教、難學。怎樣才能幫助這些學生輕松地掌握物質的量以及相關知識?可采用福建師大化學與材料學院陳蘭芳老師的建議,利用認知同化論突破物質的量教學:
【展示】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
將新概念與已有概念建立聯系,初步理解新概念的涵義。再將這一抽象的概念與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建立聯系,從學生這種已有的認知經驗出發,幫助其形成對新的學習知識的同化,從而達到對新知識的結構化。
【過渡】物理量一般都會有其物理意義,像長度可以描述物體的長短,質量可以描述它的重量,那么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又是什么呢?
【展示】兩瓶礦泉水,一瓶里面盛滿水,一瓶里面只剩一半的水。
【講解】描述物質的多少,學生一般會想到比較它們的質量、體積。其實還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去描述它,那就是從微觀的角度來比較這兩杯水中水分子數目的多少。假設A瓶水是10萬個水分子,B瓶水是5萬個,顯而易見A瓶水要多。所以,物質的量的物理意義在于它可以像質量、體積一樣來描述物質的多少,而且它側重于描述物質所含微觀粒子數目的多少(如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等)。
【設置情景】通過測定,一滴水中含有1.67×1021個水分子,所以用物質的量直接來計量分子數是很不方便的,那么物質的量應怎樣來計量分子數目才是切實可行的呢?設置問題,促使學生積極地搜索已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使學生建立較強的學習方向,這是有意義獲得新知識的必要條件。
【引導】生活中,我們如何買米?為什么不買一粒或幾粒米?
【講述】“買米”的記數思路是“將微小的不可直接稱量的物體(米)‘集合’成大量可稱的質量”,這個思想就可以用來解決前面遇到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摩爾:將規定數目的物質堆在一起,將這個集合作為一個單位,用以計量物質的數目。如,
【展示】一盒火柴50根,一箱啤酒24瓶,一扎礦泉水12瓶
從感性的原有生活經驗出發,并由已知的物理量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實現宏觀世界向微觀世界的過渡,很快就可以建立起對物質的量這個抽象的物理量的認識。
當然,要讓學生輕松地學好化學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應做到“知己知彼”,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自主探究和整合教學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應扎實掌握“雙基”知識,適應教師、教材、學習方法、學習環境等因素,一定會消除步入高中后的不適應感,愛上化學這門學科,順利完成高中階段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何彩霞.引導學生從元素視角認識物質及其轉化.化學教學,2013(9):27-2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