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造特色文化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撐,要大力加強校園文化陣地建設,讓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種可傳承的文化,體現出各自鮮明的校園文化特色。學校準確定位自己的辦學目標和發展方向,努力創新,堅韌不拔,務實進取,就一定能鑄造出教育品牌之路,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必定會轉化為學校辦學特色,使學校成為特色學校,特色之花才會燦爛綻放。
關鍵詞:特色學校;校園文化;和諧校園
經過多年的辦學實踐和艱苦探索,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必定會轉化為學校辦學特色,使學校成為特色學校。因此,要創建辦學特色,只有經過數年的努力,學校辦學特色之花才會燦爛綻放。
一、教育靈魂,德育先行
1.搭建德育進步臺階,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教育的根本就是培養習慣;一點一滴地積累好習慣,就是在塑造自己的好品格。為此,學校提出“學生自我管理,共建和諧校園”的德育工作思路。學校要求以學科教學為主陣地,努力挖掘課堂中的德育資源。注重良好的道德習慣的培養,為每個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制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弘揚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從學生的人文教育入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它包括自強不息、奮發有為、樂觀向上的人生追求,社會歷史責任感以及愛國主義情操,把握現實,面向未來的胸襟等等。人文精神既是一種積極的生命追求,也應該是青少年學生的一種行為規范。弘揚人文精神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抓好班主任隊伍管理,適時召開班主任工作會議,與班主任老師一起探討學校德育工作,布置每月的工作重點和主題教育活動,及時反饋、處理班級中發現的問題。密切家校聯系,探索德育新思路。培養學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所有關心愛護他們的人的良好的精神意識。開展感恩節“五個一”活動,即,開一次主題班會、出一期黑板報、唱一首感恩的歌、給自己最敬愛的人寫一封信、給自己最敬愛的人制作一張新年賀卡。讓社會、家庭、學校同步教育,同時借助“校訊通”網絡信息平臺,及時將學校教育教學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家長,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學校要定期召開學生家長會,指導家長積極配合學校,讓家長們通過傾聽、交流、溝通與培訓,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了解學校辦學理念、教育思想,為孩子成長改變自己,共同培養和教育好孩子。
二、凈化靈魂,師德首當
加強師德建設,打造品德高尚的教師隊伍,是我校師德師風建設中常抓不懈的一項長期、復雜的重要工程。從加強愛心教育入手,以“愛與責任”為核心,引導教師真誠地熱愛事業,熱愛人民,熱愛學生。要在全體教師中唱響“三心”:對學生要有愛心——愛生如子,循循善誘;對同事要有誠心——資源共享,共同進步;對事業要有強烈的責任心——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學校在探索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上下工夫,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形成完善的師德考核獎懲機制,確保師德建設落到實處,收到成效。不斷增強廣大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師隊伍打造成敬業愛崗、自強不息、不斷進取的精英群體;建設成始終站在時代前沿、敢于創新、勇于開拓的創造群體;建設成群眾最滿意、學生最喜歡的奉獻群體。學校領導和老師要時刻牢記“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為楷模”。為此,學校把師德作為考核教師綜合素質的首要標準,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為推進師德建設,學校每學期都有明確的師德教育主題活動,如,“夸夸我的好伙伴”“我身邊的榜樣”等,教師人人上臺演講,學校制成光盤發給每位教師。在活動中,教師的政治覺悟和思想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文化底蘊,校本課程
校園的一切硬件設施既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在新的校園建設過程中,合理規劃,科學布局,打造有獨特風格的校園物質文化勢在必行,自然景觀建設力爭達到美化、綠化、亮化、凈化的要求;人文景觀要突出濃郁的文化氛圍,達到怡情勵志、促進師生主動發展的目的。此外,還要大力加強校園文化陣地建設。在學校,最重要的就是進行課程變革,只有課程改變了學校才能改變;只有課程改變了學生才能改變。為此,學校開發了校本課程《朝露集》《經典誦讀》等,校園內,或背國學經典,或背唐詩宋詞,或背名人名言,書聲瑯瑯、書韻飄香,在誦讀中學生漸漸成長,既陶冶學生情操,又傳承中華經典。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度是為了保證學校更好地發展與成長,是校園規則的書面化體現。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種可傳承的文化,體現出各自鮮明的校園文化特色。只要學校準確定位自己的辦學目標和發展方向,努力創新,堅韌不拔,務實進取,就一定能鑄造出教育品牌之路,打造出自己的特色。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育研究專題[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鐵軍,周在人.給校長的建議[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