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中到處都有美的蹤跡,但教師常常忽視美育對于教學和教育的重要影響。教師的審美素養對教師自身、學生素質的提高、教學教育的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嘗試從兩個方面探討中學教師審美素養培養的必要性,希望能讓中學教師了解提高審美素養的重要性。
關鍵詞:中學教師;審美素養;歷史根源;必要性
一、審美素養的歷史根源
孔子提出的“行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是我國古代審美教育中較早的美育方案。其中的“成于樂”直接指出審美教育的教育方法。到了“五四”時期的蔡元培先生進一步點明了實施美育的必要性:各科教學實踐中都可以實施美育。到了20個世紀80年代,我國教育界逐步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在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增強了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了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從美育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學觀念一直貫穿了整個人類的教育發展史。每個杰出的教育家都深刻地體會到審美教育對于學生學習知識以及個人總體素質培養的重要性,所以,他們不遺余力地去實踐并且推進審美教育,希望能引導和帶領更多的教育者投入到美的世界。而中學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審美素養,感知體驗教學內容中蘊含的美,然后進行審美創造,設計出審美化的教學方案,最后才能有效引導學生感知體驗其中的美感,甚至學會創造美。
二、中學教師審美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1.中學教師審美素養的培養可以提高本體素養
柏拉圖認為,美育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培養出“愛智慧者、愛美者、或是詩神和愛神的頂禮者”。一個教師如果具有較高的審美素養,他可以很敏銳地看到美的東西,他就會欣賞它們,很快地把它們吸收到心靈里,使自己性格變得高尚、優美,并且可以不斷地完善自身,將智慧、欲望和情感三者統一于一身,實現人文素養的提高。在審美素養的培養中,中學教師提高內在精神就會影響到他外在美和內在美的發展,才能進行審美化教學。審美化教學的實施可以讓教師獲得另一個層次的審美愉悅,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審美活動自覺不自覺地獲得審美愉悅進行審美創造,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
2.中學教師審美素養的培養是審美化教學的必要條件
首先,審美化教學內容的選擇,需要教師的審美能力。要充分挖掘教學活動中的審美因素,教師就必須對教育內容進行感知,然后得到自己的審美體驗。借助個人的審美體驗,教師可以針對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審美化選擇組合,通過審美創造找到適合于學生能力發展需要和審美素養提高要求的教學內容。
其次,審美化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必須把審美精神滲透到美感教學策略中去。優秀的教學設計可以建立審美化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去感受美、發現美、欣賞美,使學生在各種教學手段的引導下學會感知和欣賞,在學習知識轉化為自身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創造美。
3.中學教師審美素養的培養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
美育常被人誤解為藝術學科才需要具備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其實,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美,也有進行自己審美化教學設計的需要。各科教材的教學內容都必須遵循嚴格的認識規律,絕大部分考試內容都是由非審美因素構成的,并且趨向于理性。這種看起來干澀枯燥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決定了它與中小學生有較大的隔閡。要有效地消除這種隔閡就必須依靠教師有意識地去發現教學內容中的美,并且通過自己已經從教學內容中獲得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愉悅對教學內容進行審美創造,設計出符合學生本身年齡特點和考試要求的審美化教學設計。在對高中三個年級進行“學生在課堂上收獲情況”和“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期待”的兩份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了一些情況:(1)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知識的傳授遠遠大于獲得美的熏陶和愉悅;(2)學生對于美的愉悅的期待大于對知識的期待;(3)高一、高二學生對知識獲得的期待低于對美的愉悅的期待,高三學生對美的愉悅的期待低于高一、高二學生。
由于受到高考壓力,高三學生必然對知識的期待更加強烈,但他們也需要在升學壓力下通過審美活動得到心理上的減壓和精神上的愉悅。
4.中學教師審美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學生自身素養的提高
培養學生審美素養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教育與現代社會發展需要接軌的必然要求。學校不僅是育才的場所,更是育人的基地。
首先,具有審美素養的教師會以審美的眼光去尋找每個學生美的閃光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發現學生的美,從而對學生進行肯定評價,可以讓學生從心理上更接受教師的教育,并且能促使自己在教師審美引導下開展審美教學活動,促使自己在教師的教育引導下更完善自己的人格。
其次,具有審美素養的教師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活動,讓學生學會如何獲得審美情趣、審美愉悅,并能夠進行審美創造。教育首先要培養人,要使人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生命的體驗。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審美活動,可以使學生從理性的知識中獲得審美體驗,能自己主動進行審美參照,樂于進行審美創造——主動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學習主客體的互換,可以使學生更主動、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再次,具有審美素養的教師可以促進學生自我人格修養的完善。教師將審美標準、審美方法引入教學過程中,使教育活動變成審美活動,可以讓學生擺脫固有的吸收理性知識才是學習的學習觀念,使全體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了高尚的審美理想、多方面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能力,最終形成自己健康、完美的人格。具有審美素養的教師會把美變成滲透于教育全過程的一種內在精神,會把自己從教學中獲得美的體驗融入教學活動中,并去獲得學生與自己的審美共鳴。這種審美化的教育過程實現了審美手段與審美目的的有機結合,使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進行審美精神的建構,在教育結果中完善自我人格。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在教學中傳達父子之愛。學生可以體會到父親點滴行為如何體現無言的愛,反思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系。
5.中學教師審美素養的培養有利于教育的發展
現在中小學教育中都存在重視學科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價值,輕視學生自身發展價值的弊端。中學教師審美素養的培養,可以讓教師首先從自己身上去改變教學和教育觀念,主動發現知識和技能中蘊含的美,并且自覺地促進教學方法和理念的進一步發展。教師的審美化教學也可以改變學生對僵硬陳舊的教學模式的固有態度,從“要學”轉變成“樂學”,進一步要求教學和教育朝審美教育方向發展。而這種對美的渴望也必然促使教師必須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培養人不斷地領悟世界的意義和人本身存在的意義。提高了審美素養的中學教師會在審美化教學中,為學生打開知識的另一扇大門——感性體驗,讓學生追求人與外部世界的和諧統一,追求自我認識與理想的統一,追求外部行為與內在精神的統一。學生不再是固定不變的受教者,而是掌握自我主動性的審美者,他可以從審美化教學中獲得精神的愉悅,可以進行美的創造。這才是教育所期待的教育結果。
教師從事的教育工作是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他肩負著傳授知識、傳播美的重任。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素養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的人。”為了更好地進行審美化教學,為了促進教學教育的發展,每個教師都應該主動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