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自己的隨筆里寫過這樣一篇文章——《“機會留給你!”》,記了這樣一件事。
博文是一個內向、靦腆的孩子。
一年級下學期轉過來,不說、不動、不笑,頭一直低著!
我想和他談兩句,撫摩著他的頭,他也沒有發出聲音,只是局促地踢著腳尖!還是不抬頭!
我想從他父母那里了解一下情況。他的父母是文化人,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幼兒教師。
“孩子從小和小女孩差不多,內向!今年上一年級,開始在原來的學校挺好的,從不惹事。后來,他老師上公開課,回答問題提到他,他漲紅了臉,回答錯了,老師認為沒給他長面子批評了他,從那以后,他就害怕上學,這個星期更厲害了!”他父母說,“整天在夢中叫喊,一到學校門口就說肚疼,這兩天告訴我們,他不想活了!你說這怎么辦呢?”看到博文父母的焦躁、不安,我也為他們著急!
“沒事的,我們會照顧好他的!放心吧!”
“老師,我們不指望別的,只希望這個孩子活潑、開朗就行了!”
博文的父母帶著懷疑、期望和不安依依不舍地離去!
換了一個環境的博文好像好了一點,我像捧著一個易碎的花瓶一樣對待博文,每時每刻給予他關注、鼓勵、幫助,號召同學們和他一塊兒做游戲,發現他有一點笑容整個班級都會陽光燦爛!
在班級情況研究會上,我和老師們一起分析博文的情況,最后認為,他缺少的是信心,缺少的是成功的機會!
機會來了。學校準備舉行校園詩歌、散文朗誦活動,類似這樣的全校活動,學校對班級要進行量化,我還是決定把這個機會給博文。
開始告訴博文時,他死活不同意:“我不行!我不行!求求您老師,我真的不行!”
“你行,你行!不信,你問校長!我知道你行!”我一個勁鼓勵他。
面對著校長,博文還是不敢說。“我知道你行,博文,那次我到你們班聽課,我發現你讀得好極了!我還沒聽過這么好的朗讀呢!”校長說。
“真的嗎,校長?”
“你什么時候見過校長騙過人?”校長裝作生氣的樣子,“難道你不相信我?”
“不是不是!”博文漲紅了臉,“要不,我試試!”
“我是校長,我不會看錯人的,博文!老師更不會,我們相信你是因為你行!”
于是,校長和博文拉了勾,小拇指一使勁,我感覺到了他“怯怯的信心”。
三天后,比賽開始了,博文膽怯地走上臺,一開始,結結巴巴,后來,在掌聲的鼓勵下逐漸進入角色,完全可以用“聲情并茂”形容!結束時,我走上臺,和他擊了一下掌,帶頭為他鼓掌!
博文的臉又漲紅了!歡快地跑下臺去!
博文的父母一直看完,一直跟著我,和我說這說那,找到了校長,又找到我,握手再握手,說了再說,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孩子需要機會,需要成功的機會,品嘗成功的喜悅!學校給他創造機會,家長也要給他創造機會!這才是一切為了孩子!
這是我寫于2011年的一篇小文章,當時只是感到自己的工作因學生的改變而帶給自己的快樂!所以樂在其中。現在經過了幾個不同的學校和教育實踐,再回想看看這篇小文章,覺得很有意思。有意思在哪里呢?
第一,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的學校,不論哪個學校,每年每學期組織的活動很多,有老師參加的有學生參加的,我也曾參加過這些活動,先不說許多活動之假,就說那些參加者的面孔吧,老師還是那幾個老師,各個班級的學生始終還是那幾個學生,很多學生成了“全能”的了!為什么?值得思考!大概有這樣一個原因,就是各個活動都是“競賽”性質,班級也罷,學校也罷,總想取得好的名次或者成績,代表了榮譽,于是就出現了“只有少數學生參加的”局面!——這是功利性的傾向!
第二,學校或者別的組織單位總是設置這樣或者那樣的評委,打分、公布、頒獎、總結,隨之而來的就是當事人或者班主任、指導教師的榮譽、利益(而這些往往與考核、晉級有一定的聯系),這些學校或者別的組織單位是不是忽略了什么?——這是促使參加者有功利性傾向的誘因!
第三,學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一切都應該以人的發展為目標,只要對人的發展有利的就要改變策略,所以,后來,基本上很多項目活動我們都不設評委,一切都是大家看電視耳熟能詳的“重在參與”!因為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更需要舞臺、更需要機會、更需要成功、更需要表現和品嘗成功的喜悅!我們管理者或者老師為什么就不能提供呢?為什么就不能放棄那一點點“名譽”“成績”“名次”而提供給需要的學生呢?
你獲得的一個獎狀或者匾牌我想絕對不會比一個孩子能健康發展更重要!
所以,在我們學校演講比賽中什么樣的學生都有!六一文藝演出,能一連演出4個小時,什么節目都有,所有的學生都看得津津有味,歡聲雷動!小項目的游戲活動,只要愿意就可以上去參加!……
因為,我就——
一個原則:有你更精彩!
一個目的:機會留給你!
一個場面:只要你愿意上你就上!
一個宗旨: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
還有比給孩子“機會”更重要的嗎?所以“一切為了學生”就應該這樣理解。
編輯 張珍珍